黃鶴樓送別解讀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可以定為“走進名著”,《黃鶴樓送別》是其中的一篇,這篇課文屬于典型的“文包詩”的形式,全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意境。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教材解讀(一):
體裁特點:文包詩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教學內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那些千古名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
這類課文,有的是全詩照引,詩文共融;有的是凸現名句,寫出場景,文章中包含詩句,故名"文包詩"。在這類課文中,文章(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是融古今之美于一體的佳作。所以,"文包詩"此類文章的教學,不同于一般課文的教學,它要借文學詩,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古詩背景:一次詩意的離別
古人的送別詩有很多,而這一篇課文則有些特別,因為這首詩是發生在兩位大詩人之間,需要指出的是,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孟浩然年過四十,已是當時公認的大家,而李白則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才俊,聲名并不如我們現在想像的那樣顯赫,他看孟浩然,有著一種高山仰止式的崇拜,就像今天我們看他一樣,所以文中把孟稱為他的"兄長和老師"。當然李白可能也沒有想到后來他的成就也并不在孟之下。
李孟早年在襄陽結識,因此文中稱為"故人",此次在武漢只是偶遇。他鄉遇故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為什么選擇要在暮春的三月,要在黃鶴樓送別?試想一下,如果選擇在其它季節分別,夏天太過熾熱,那是戀人般的分別;秋天太過蕭瑟,林黛玉會在此時哀嘆那一地的落花;冬天則太過悲壯,只適合吟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而唯有春天擁有那一脈涵永的溫情,正符合這兩位寄情于山水之間的詩人脾性。煙花三月,桃如火,柳如煙,一派風景如畫。去哪里?揚州,又是一個煙花之地。所以雙方是偶然地喜相逢,卻絕不是必然地傷別離。
再來看黃鶴樓,江南四大名樓之一。在此名樓上餞行,可以體現李白對孟浩然的尊重與敬仰,可以在這至高點上送孟至更遠處,有關這座樓,騷人默客人們不知留下了多少詩篇在上面,以至于不知是詩人成就了黃鶴樓,還是黃鶴樓成就了詩人。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崔顥,據傳李白在看了崔顥的《黃鶴樓》后也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是后人的杜撰或者是李白的自謙,事實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流行程度絕不亞于崔顥的《黃鶴樓》。李白又一次自視過低了。
除了這樣有畫意的三月,除了這樣有詩情的黃鶴樓,還有誰更有資格見證當世這兩大詩人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