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解讀
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每逢喜事,以酒相慶;遭遇煩惱,借酒澆愁;知己重逢,千杯也少;好友分別,酒,也就成了重要的表達情意的東西。所以,此時,李白定然是雙手捧著滿滿的一杯酒,誠摯地說著這一番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從李白的這番話中,我們不難讀到李白對孟浩然滿懷的敬仰。所以,此時的酒杯中,盛滿的不僅是酒,更有對 “孟夫子”的敬意、不舍與祝福:“請您滿飲此杯吧!”而孟浩然此時肯定也是情難自禁,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暫時我們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一飲而盡”是孟浩然的豪邁,對李白敬仰之情的珍惜,而借用的王勃的名句和“雖然”一詞,又讓我們感受到作為兩個人中的年長者對年輕者的安慰,對兩人友誼的充分信任。
但是,再細細推敲,卻又覺得這兩個人的對話,實在太顯直白,太過于程式化。他們當時會這樣說嗎?兩個人都直抒胸臆,再讀,這不像是兩個情誼深厚的人的依依惜別,倒像是普通的朋友分別時的寒暄客套。也許是我們古老的文化中,“送別”二字浸潤了太多的意象:執手相看,無語凝噎;折柳相送,朝雨浥塵;踏歌而來,水深情濃……作為那樣一首傳世甚廣的佳作,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這場離別,應該會有更細膩、更深情的場景。
一葉帆——凝聚過一道深情的目光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依依站立的,不僅是楊柳,還有站在岸邊的李白,他內心的絲絲依戀就如同岸邊的楊柳,枝條搖曳,如揮著的手;飛得高高遠遠的,不僅是沙鷗,還有遠行的友人,身影漸逝,觸手不可及。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白帆漸行漸遠,朋友也漸行漸遠,李白的目光卻未曾稍離,直至白帆早已消失。這目光里面是什么?是想象吧,想象繁華的揚州城里煙花迷蒙,美景醉人;是回憶吧,回憶與孟浩然同游月余的知心與暢快;是祝福吧,祝福自己的朋友一路順風;是留戀吧,留戀彼此之間結下的深深情誼;是深深的牽掛吧,故人此去,唯愿一切都好……
如果沒有這些豐富的內涵,又怎么會白帆已逝,還“依然佇立”?如果情誼不深不厚,又怎么會久久“凝視”?如果不是此時心潮起伏,難抑深情,又怎么會“一江春水浩浩蕩蕩”流不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帆“孤”影“遠”人已“盡”,不著一字“情意”,不見一字“難舍”,卻盡得風流。
是啊,過盡千帆皆不是,唯見天地一沙鷗。長江滔滔,船只穿梭,而在李白的眼睛里,只有那一葉載著孟浩然的白帆。這一葉帆,凝聚過李白深情的目光;這一條江,也見證過兩位大詩人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