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解讀
教材解讀(三):
一座樓,兩個人,一首詩
——細讀蘇教版第九冊《黃鶴樓送別》
課文的開頭,“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開元十六年,春已暮,夏將至,萬物蓬長,生機煥發。“煙花三月下揚州”,料想,那東南名都揚州城內,必定也是這番煙花錦簇,美不勝收,孟浩然即將東赴廣陵。
李白當時正“年輕”,二十八歲。孟浩然長他十二歲,時年四十,已然詩名滿天下,是個“大詩人”。
醉人的美景為這場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送別拉開了序幕。
一座樓——積淀出的濃厚文化韻味
“故人西辭黃鶴樓”,送別的地點在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文中這樣描寫:“俯臨長江,飛檐凌空。”一“俯”一“凌”,傳遞出的是一弛一張、一合一仰的舒張感,飛檐翹角,凌空欲飛,高聳入云,氣宇軒昂。短短八個字,頓覺一種高貴的氣勢迎面撲來,不愧“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給我的印象不僅是它的氣勢,還有跟它有關的那些詩歌,那些名字。
崔顥有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相傳就是這首詩,使李白也佩服斂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仙人跨鶴而去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黃鶴樓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三大名樓。廣陵即揚州,唐朝最繁華的都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名樓送名士赴名城”,在歷史的天空中,雖是一瞬,但卻永恒。當我們輕念“黃鶴樓送別”這個課題的時候,積淀千年的文化韻味也便悄悄漾在心頭。
一杯酒——盛滿詩人深深的情誼
別離的時刻就在眼前。“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會兒……一會兒……”昭示的是詩人一想到即將到來的離別,內心所涌動的不安;“仰望藍天白云”“遠眺江上景色”是顧左右而言他,“有意不去觸動”則是強抑內心的情感。簡簡單單的兩個動作,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是離別前特意營造的安靜,他們都不想讓離別的時刻到來,都想讓相聚的時光再延長些許。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終于”二字,提醒我們離別的時刻并不因為兩人的不舍而停止前來,所謂的“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或許是在船家的催促下,或許是在天邊太陽的提醒下,或許是千回百轉之后的毅然決然,這個分別的時刻必然地到來了。“李白舉起了酒杯”,既對應著第一自然段中的“餞行”,又營造出兩人告別時的具體場景,把酒送別,情濃意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