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中生成語文素養——特級教師周益民《半截蠟燭》教學片段評析
生2:我覺得是墻上的一面鐘,“滴答滴答”的聲音一直在耳邊回響,伯諾德夫人和兩個孩子的心越來越緊張。
生3:我眼前總是閃過的是德國軍官的陰險的眼睛。伯諾德夫人總覺得他們似乎發現了蠟燭的秘密。
師:你們都是出色的導演。雖然鏡頭不一,風格有別,但我感覺你們的意圖都是一樣的,能說說嗎?
生1:我們都是為了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
生2:我們都是為了突出當時的危險,表現人物的緊張。
評析: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由于各人經驗、體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對話”的結果必然也不會完全相同。那么這一過程中如何提升“對話”的質地?其間是否還需要教師的控制?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是否就意味著可以任意解讀文本?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命題。
綜觀周老師教學這課的三個片段,會察覺教者“對話”教學理念在行為操作中的有力跳動與良好把握。
片段一和片段三其實透視了多元解讀的辨證性。“應該強調什么字眼”“覺得出現最多的鏡頭該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樣也決不會變成“林黛玉”。因此,這種多元解讀又并非沒有任何制約的純個體主觀心理的反應,而是主觀心理與文本隱蔽信號等的一種契合,帶有一定的客觀性。周老師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兩個片段中,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師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盡管咱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雖然鏡頭不一,風格有別,但我感覺你們的意圖都是一樣的,能說說嗎”。顯然,這是教者的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讓學生領悟文本對話中“主觀”與“客觀”的辨證規律。
片段二中,教者選取了學生關注的一個對話切入點:到底是誰挽救了情報站?潛隱的兩種觀點被有效激活,引發了認知沖突,這就促使“對話”牢牢生長于學生內心的需要。這種“對話”表現出鮮明的 “多維度”“多層次”的豐富性。學生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不斷跟文本“親密接觸”,尋求根據。與此同時,生生之間的碰撞、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動著對話的不斷深入。
“對話”中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可以看出,周老師的實踐是著力于學生思維的不斷拓展、學習策略的適宜點撥以及學習狀態的真誠激勵,這些都伴隨著“對話”進行的始終。
就在這種立體、豐富、多元、辨證的自主“對話”中,學生的智慧獲得了開發,經驗獲得了共享,認識獲得了提升,語言獲得了發展,情感獲得了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