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說課教案
① 充分運用讀、思、議、練的方法學習課文,做到以讀的為本,注重讀的效果;②通過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③注重課堂交流,做到師生間交流,學生間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五、說程序(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實踐,探究,經歷。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本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取“以讀為本,以學為主”,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能有順序地講述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去親歷,去發現,去探究,去完善他們自己的知識建構。
二)具體的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許多同學對現已滅絕的古生物挺感興趣,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了不少有關化石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獲所得。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張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想看看嗎?(出示課件)這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細觀察一下。(板書課題:黃河象)
(設計意圖: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內在需要之一,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又緊接下面環節古生物化石及相關知識介紹,激發學生內需。資料搜集交流是開放式教育下對信息處理的一種學習,亦通過感性材料的積淀,豐富對“化石”這一科學知識的感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二)、圖文結合,整體感知。
(a)學習第一自然段,發現化石特點
⒈觀察化石圖片。
⒉感知化石特點。
怎么樣,看了有什么感覺,跟大家來說說。
⒊引導讀文,加深感受。(出示課件)
陳列館旁邊還豎著一展牌,上面寫的正是這具化石的介紹,你們讀讀看,有什么新的感覺。
⒋讀中感悟,感情朗讀。
指名讀,齊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5.(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7.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b)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了解發掘經過。
師引述過渡: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萬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黃河邊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便向當地政府報告,這具化石終于得以重見天日。讓我們再去挖掘現場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況。自讀課文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