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說課教案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師:“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里去的嗎?”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小組合作交流。
▲兩群大象為了爭奪地盤,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
(設計意圖:傳統教學重結論,而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生憑著已有的對科學假想粗淺的認知進行自編故事實踐,再經歷生生互評,與文本故事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經歷了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不僅探究獲得新知,發展了已有的知識經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三)、探究實踐,拓展延伸。
1、老師:在北京的古生物博物館里,黃河象的尾椎是假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想、推理的空間,它的尾椎哪里去了?
2、小組合作,大膽創編!
▲兩頭公象爭奪地盤被對方咬掉了尾巴,所以就……
▲母象救公象時用鼻子牢牢卷住公象的尾巴,一使勁就拉斷了……
3、試寫一個小段交流。
(設計意圖:將語言表述的嚴密性、思維科學推理的邏輯性和聯系科學實踐的趣味有機地整合一體,讓學生在賞析作者表述言語的嚴密性的同時,愉悅地作了推理思維的邏輯訓練,而推測“黃河象的尾椎哪里去了”的成因更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原則,顯示了“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理念。)
(四)、總結:
《黃河象》這篇課文,科學家以科學知識為依據,對黃河象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測、想象,這種思路在21世紀的今天更為重要。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示:世間的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要依據科學展開想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五)、作業:
▲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設計意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布置了課外閱讀作業:將黃河象尾椎骨失落的情況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六、說板書設計:
黃河象
骨架的樣子 假想來歷 變成化石 發掘化石
漫長 斜插沙土
高大完整 失足落水 渴 地殼變遷 發掘
陷泥河掩蓋 腳踩石頭
這則板書設計寓形象美與圖示美、文字美為一體,重點突出,脈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師的教路,又體現了學生的學路,對文章的內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學生對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