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九冊第九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教材分析
《遲到》是第九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上學經常遲到,在一個雨天被父親痛打一頓后心存怨恨。后來,在老師的幫助和父親的關懷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從此成了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上學遲到是一個很難完全避免的問題,每一位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敘述這件事情時,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和父親的做法、態度細致刻畫出來,將一個一年級小學生雨天遲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發展,娓娓道來,告訴人們只有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長起來。
本文語言平實,條理明晰,有鋪墊,有高潮,有發展,有尾聲,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見真情,讓讀者領悟到了父親對孩子嚴厲而又深切的愛。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對于文中出現的易讀錯的字音,大多可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讀準。一些生詞也可利用查閱工具書、聯系上下文體會等方法,在課前初步理解,個別弄不清含義的,可隨著課文深入學習時,再加深認識。
本文及本單元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面對錯誤,并勇于改正錯誤,不但要讓大家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更要指導自己今后的行為實踐。因此了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成長經歷及她后來取得的成就,會更好地激勵學生懂得每一個人在面對錯誤、改正錯誤時,除了有客觀環境的影響與幫助,還要有個人主觀的努力。基于以上目的,在學文前可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收集有關林海音的作者資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跡及創作成就等。
教學目標
1.能自主學習生字新詞。通過閱讀,理解作者因為體會到了父親嚴和疼中含著的愛,改掉遲到習慣的過程,感受父親這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2.誦讀課文,在情感體驗中感悟,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初步領悟本文前后照應的方法,先總結后分述的方法。
3。通過學習,能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自檢與反思,并能正確對待錯誤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孩子們,上課之前老師向你們了解一個情況,可要說實話呀!上學以來你遲到過嗎?(遲到過)。
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會范點小錯誤,現在請你們看屏幕,你們知道她是誰嗎?(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她小的時候家里人都親切地叫她小英子,她也和你們一樣經常范一個錯誤,那就是“遲到”(板書)。
當她到古稀之年時回憶過去的往事她曾這樣說“我七十多歲了,一生經歷的事不少,但這件‘遲到’的事,對我卻是刻骨銘心的,如果爸爸影響了我,我又影響了讀者,該是一件多么好的事!”。“遲到”這件事為什么會讓她刻骨銘心,為什么爸爸又影響了她一生,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吧!
[教學設計的導入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體驗,為引導學生理解下文做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環節重視了向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體現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