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課堂實錄
[于老師自評:中學語文老師常常對我說:于老師,您教的學生進了中學,作文錯別字較少,字寫得較端正,我們就感謝不盡了。是啊,小學語文老師干什么?不就是教學生認字、寫字、讀書、作文嗎?這些基本功扎實了,真是功莫在焉!]
【我的隨感:于老師的這番話點明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要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語文呀!】
師:小外甥的話該怎么讀,他說月亮困了,實際是表示什么呢?該用什么語調呢?大家練一下。(學生用心練讀。練讀過之后再請那位男生讀,讀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師:我們一聽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覺了。再找一位女同學與前面的男同學比賽。(一女生讀第三部分。)
[于老師自評:指導朗讀也應該而且能讓學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們讀沒讀好,會不會啟發。] 【我的隨感:如何有效指導朗讀,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問題。】 師:(讀到“又冒出了一個問題”打斷讀書女同學)為什么說“又”冒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又”呢?
生:因為他前面提過問題了。
師:那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師: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提得怎么樣?
生:更有價值,更讓人沒想到。
師:對了,所以說“冒出了一個問題”。——接著讀。
(該生讀完。)
[于老師自評:實際上我是告訴學生讀書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應。但我沒直說。有時候,直說反而不如不說。] 【我的隨感:相信通過于老師的這“三問”,學生會有所感悟。】 師:讀得真好,把我們帶到了童話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學把最后一節讀完。)
師:讀得真是有夢幻的感覺。你們也幻想一下,閉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學生閉目想。片刻之后——)你們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這篇文章寫了眼中月、詩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們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學分角色讀第三部分。)
師:文章寫得美不美?
生:美!
師:寫得美,讀得也美。大作家羅丹曾經說過一句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我們的眼睛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從古至今都是這一個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詩人筆下的月亮為什么都不一樣,都那么美呢?今天作業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學們觀察一下月亮,再觀察一下周圍的景物:山、樹、人、房屋都是什么樣。你仔細觀察,用心幻想,你的筆下一定會有一篇篇優美的文章誕生。于老師期待著。(下課)
[于老師自評:有句諺語叫“燈不撥不亮”(過去點油燈)。學生們潛能很大,但需要點撥、需要激發。]
【我的隨感:于老師用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經驗積淀了五句話: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簡稱“五重教學”。從《望月》這一課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于老師的這種課堂教學特色,特別有語文味,學生學得輕松、快樂。相比之下,我在上這一課時就顯得課容量太大了,把原本優美的第二自然段給分析得支離破碎,破壞了原有的意境,影響了對課文的朗讀。而我還在課堂上還設計了很多課外的內容:除了像于老師那樣和學生對詩(課外積累的),還要求學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月亮的樣子,最后還要朗讀課文書中有關描寫月亮的段落。這樣一來,表面上看是內容豐富了,實際上是忽視了課文語言的感悟和朗讀,我自己也感到有點舍本求末的感覺。今天于老師的這堂課堂實錄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