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學實錄
五下第二單元的古詩詞,第一首就是《泊船瓜洲》,印象中好似給學生上過一般。隨機問了幾個,都說沒有,倒是記起來在哪本作業本中做過這首詩的習題。我一拍腦門,對了,上學期的課堂作業本中是做過這個練習。看來,本想偷個懶,簡單上一下就過去了的想法,現在是行不通了。
第一環節:從討論路途的遠近來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師:自己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自己能不能讀?(生自由讀)
師(聲音漸停后):在這首詩中一共出現了7個多音字,你能找出來嗎?(生找,實在找不全的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交流:泊、間、只、數、重、綠、還
師:現在你能夠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嗎?可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法了。
——生自由讀后,指一名學生讀
師:你們聽出了什么嗎?
生:“間”字讀錯了,應該讀第四聲。
師(故作驚訝狀):哦?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因為京口和瓜洲只見間隔了一條長江。這個“間”是間隔的意思,所以讀第四聲。
——表揚這個學生,老師在黑板上簡單的畫出京口與瓜洲之間的地理位置圖。
師:那么鐘山呢?它的位置在哪里?
生:京口與鐘山只見隔了很多很多的山。
(這時有學生馬上站起來反駁:京口和鐘山只見不遠的,因為它用了一個“只”,說明只有的意思。)
師:真會讀書,有疑問了。那么作者又用“只”,又用“數重山”,到底是遠還是近?
生:我認為是近的,因為前面說“一水間”,說明僅僅一水的間隔,不遠。
生:我也覺得不遠的,因為只有幾座山的路途而已。
師:是呀,對古人來說,那時候,交通不便利,一座山、一道水,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路途遙遠、要跋山涉水了,但是作者為什么偏要說“近”的呢?
生(沉默片刻):因為作者非常的想念家鄉,思念親人,對作者來說,親人和家鄉已經在作者的心里了,所以對作者來說,路途并不遙遠。
——表揚這位學生,很會讀書,領會了詩的中心意思。
第二環節:抓中心,進一步提煉中心
師:作者把船停在瓜洲,你覺得他去干什么呢?
生1:去游山玩水吧!
生2:可能是路過此地,覺得景色很美就停了下來。
生3:就像那個《楓橋夜泊》一樣,到了此地,正好停留一下。
生4:王安石是去做官的途中路過此地,他是被逼的……(說不下去了)
師:我們每學一首詩,都要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也就是作者是在一個怎樣的心情、怎樣的環境下的,就像這首詩,請大家看——(資料)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領導變法。變法對富國強兵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派的反對。1074年,王安石無奈辭去宰相職務,任江寧知府。 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官場的復雜,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對從政產生了強烈的厭倦感,他兩次請求辭去宰相之職,宋神宗都不批準。這年春天,迫于無奈,王安石只好勉強上任。北上京城途經瓜洲時,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師:所以同學們,王安石是被逼無奈才離開了故鄉,讀一讀下面兩行詩句,你想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