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案例(精選4篇)
七律長征教學案例 篇1
片斷一:
師:紅軍在長征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呢?拿起書,把體現紅軍戰士艱難的詞句畫下來。(生自學3---6句,師巡回指導)
師:哪個詞讓你具體感受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
生1:“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指烏蒙山;“磅礴”指氣勢很壯觀。
師:你體會到了“磅礴”,我們一起來看看“烏蒙山”。(課件出示烏蒙山的圖片)
師:用一個詞形容你看到的“烏蒙山”。
生2:氣勢磅礴
生3:高大雄偉
生4:險峻、陡峭、崎嶇……
師:讀讀這句話,能不能讀出烏蒙山的這種氣勢?(生齊讀)
師:讓這烏蒙山的氣勢再磅礴些。ㄉR讀)
師:僅僅是烏蒙的磅礴嗎?
生1:五嶺逶迤騰細浪
師:看圖,“五嶺逶迤”是什么樣子的?(課件出示五嶺的圖片)
生2:山嶺連綿不斷
生3:有的山嶺高聳入云、峰巒雄偉
生4:山勢高大、險峻
師:你能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出這種氣勢嗎?
生齊: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老師還沒聽出五嶺的雄偉,再讀
生齊: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聽老師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再讀
生齊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同學們,五嶺如此之險峻,烏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紅軍戰士的眼里卻成了什么?
生1:細浪、泥丸,五嶺雖然逶迤,烏蒙雖然磅礴,但在紅軍戰士的眼里都成了毫不起眼的“細浪、泥丸”
師:這里你體會到什么?
生2:長征雖然艱難,但在紅軍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師:讀出這種情懷。
生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誰再讀?
生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讓我們全班一起讀。(生齊讀)
。ㄗ栽u:在體會“五嶺之逶迤,烏蒙之磅礴”時,教師很快出示五嶺、烏蒙的圖片,讓學生對五嶺、烏蒙有了一個表象的認識。在引導學生朗讀這兩句時,始終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我認為在這里,學生對五嶺之逶迤體會得還不夠深刻,比如可引導學生想象“紅軍行進在五嶺、烏蒙山上可能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紅軍長征的艱難,這樣再來朗讀可能效果會好一些。另外,還要引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氣勢。 )
七律長征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三個生字礡、丸、岷,會寫三個生字丸、崖、岷。能正確理解“遠征、萬水千山、等閑、五嶺、逶迤、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鐵索、岷山、三軍、盡開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
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毛澤東的資料、了解毛澤東其人。搜集紅軍長征的故事:金沙江、瀘定橋之戰、紅軍翻越岷山的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事先寫好課題)
1、同學們,你們了解長征嗎?(學生自由發言)
2、我們偉大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回首這驚心動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長征》。
3、我們的音樂家為這首詩譜了曲,現在就請同學們欣賞歌曲《長征》。
4、學生談感受。
5、就讓我們帶著(順著學生回答的敬佩、自豪)的心情來學習——《七律長征》
6、文體介紹。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2、出示生字、生詞檢查認讀情況。
3、再讀課文。
4、師范讀,生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描寫紅軍長征途中歷盡艱難、戰勝困難的過程,謳歌了紅軍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三、精讀全詩
1、那么詩中什么地方寫出長征非常艱難的,用——劃出,面對困難,紅軍戰士又是怎樣看待的,用~~~~~劃出。
2、小組交流
3、匯報
4、聯系課外搜集的資料說說紅軍在長征途中還遇到哪些困難?
5、面對這樣艱辛的困難,紅軍是怎樣看待的?
6、理解“等閑”。
7、面對這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紅軍卻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說明什么?還從哪看出平平常常?
8、出示課件五嶺、“五嶺”指什么?聯系資料說(五嶺是指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的邊界,彎彎曲曲,綿延起伏,長達數千里。這“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就叫——逶迤。“逶迤”這個詞也用來形容河流道路連綿不斷。)
9、出示課件理解“烏蒙”“磅礴”
10、出示對比圖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在云南,海拔2300多米,氣勢磅礴。拖著病殘之軀,忍饑挨餓翻越這樣的大山,紅軍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戰士們的草鞋走破了一雙又一雙,有的戰士累倒了,有的戰士病倒了,有的戰士永遠留在了山上。但這樣的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引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磅礴——走泥丸。
11、在紅軍的眼里,逶迤的五嶺就像——跳動的細浪,磅礴的烏蒙在紅軍的腳下就像滾動的泥丸,你從中有什么感受?
12、出示課件金沙江圖,生交流搜集的金沙江之戰的資料,感受“暖”。
13、出示課件鐵索橋圖,生交流搜集的瀘定橋之戰的資料,感受“寒”。
14、過渡:那冰冷的鐵索,那險峻的高山,那湍急的水流已經讓我們不寒而栗,更何況對面還有兇狠的敵人!看片斷《飛奪瀘定橋》的戰斗場面。說感受。看了這場戰斗,你有什么感受?
15、過渡戰斗慘烈,戰友犧牲,大渡橋上的鐵索寒光閃閃,寒氣逼人哪!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是紅軍戰士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兩場戰斗,心情一樣嗎?帶著這樣的心情讀詩句。個人讀、齊讀。
16、課件“三軍”圖,理解詩句意思。過渡:是的,只要翻過這座雪山,勝利就在眼前。
長征就要勝利了,多少艱難,多少辛酸,但都過去了。戰士們高興啊!我們也為他們高興,讀讀全詩。背誦詩歌。
四、拓展延伸
1、毛澤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詩人!镀呗.長征》就是他創作的詩中的一首。關于長征,他還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一起欣賞。
2、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眾將士登上萬里長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懷: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3、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后,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毛主席又吟道: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2、小結:
師: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去思考,去了解長征的歷史,去感受長征的精神,同時也繼續學習毛主席的其他詩詞,感受偉人毛澤東的風采。
板書設計:
25律.長征
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教學評析
《七律長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組“走進毛澤東”專題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現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案設計為四個活動環節。即:創設情境,走進長征;初讀課文,感知長征;精讀課文,深入長征;拓展延伸,升華長征。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長征距離現在已隔多年,與現今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義較難體會。為使學生走近文本,對詩歌描繪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學生通過交流自己了解的長征,能為課文中的閱讀理解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長征》這首歌曲,讓學生帶著敬佩、自豪的心情來學習課文。
學習這首詩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體會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交流資料等手段,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了坡度,各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來感悟其中的情感。在整體把握之后,扣住“難”和“只等閑”,運用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生發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贊嘆。在“暖”與“寒”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文本和影視資料以及過金沙江的資料的理解,去感悟詩文蘊涵其中的一份細膩的詩情。
在拓展環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詩到詞,從作品到文風,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學殿堂徜徉,使這節課充滿了語文味,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面。
七律長征教學案例 篇3
案例:
一、交流資料,談話導入
1、提問:對于“長征”,你們了解多少?
2、課件出示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及相關圖片,補充長征的資料。
3、介紹本文的背景。
4、簡介“七律”。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理解文意,看看這首詩是否符合剛才所介紹的七律的特點。
2、指名朗讀詩歌,正音。
3、提問: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三、細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長征的“難”和紅軍的“不怕難”。
2、出示并朗讀語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提問:從這句詩能看出“難”與“不怕難”嗎?引導如下:
。1)、出示長征路線圖,幫助理解長征二萬五千里的長度,進而理解“遠征”和“萬水千山”。
。2)、引導明確“等閑”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無足輕重。
(3)、這么遙遠的路途,紅軍戰士卻說不難,算不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朗讀。
3、出示并朗讀語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提問:在這句詩中,哪兒又表現出了“難”與“不怕難”呢?引導如下:
。1)、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錄像,以幫助理解“五嶺逶迤”和“烏蒙磅礴”。
。2)、討論: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德望烏蒙山是視為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導朗讀。
4、出示并朗讀語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提問:這首詩敘述了長征路上的什么事情?如何理解“暖”和“寒”?引導如下:
前一句記敘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事,因渡江十分容易,沒費一槍一彈,因而用了“暖”字;后一句描述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因過程驚險悲壯,所以用了“寒”字。
5、出示并朗讀語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提問:這句詩敘述了長征路上的什么事情?
(1)、介紹關于“岷山”和“三軍”的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2)、從“更喜”兩個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應該怎樣讀?
6、組織討論:從最初的“不怕”、“只等閑”到最后的“更喜”、“盡開顏”,我們可以體會到全詩怎樣的感情基調?
四、分析寫法,激發情感。
1、啟發談話:本詩為我們展示了紅軍長征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詩,說說喜歡的理由,想象它所描繪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本詩的頷聯體會作者所采用的夸張手法。
2、組織討論:紅軍長征中歷經了千難萬險,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3、激發朗讀情懷:這首詩引起了我們無盡的遐想,毛澤東及其領導的紅軍深深地震撼著我們,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讓我們放聲朗讀吧,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分析:
《七律.長征》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全詩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深刻表現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
案例中,教師努力培養學生從交流中獲取新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七律”的特點,為了解詩歌的特點奠定了基礎。
初讀整體感知部分,學生在讀文中鞏固了字詞,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研讀階段,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從詩句中感受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經過了無數次戰斗,犧牲了無數戰士,長征不僅苦,而且難。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加深感悟。最后一個環節,通過特有的氛圍牽動學生的記憶表象,點燃思維的火花,誘發聯想,感受寫法。
詩歌的教學要充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受。指導朗讀時,要注意采用多讀的方式,并且可以通過范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在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意思時,不要孤立地講詞析句,可在學生通過初讀大致了解詩意后,提問“從詩中哪里讀出長征的‘艱難’和紅軍戰士的‘不怕難’”,從而引導學生回到詩中,潛心思考,梳理脈絡,在兩者的對比中,引導學生領悟意蘊,體會情感。
七律長征教學案例 篇4
設計意圖
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喜歡閱讀的文章.作為一篇優秀詩作的《七律長征》可能會因為與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相差甚遠而不被學生所喜歡.如何引導學生喜歡它并能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獲得新的體驗與發現 教師必須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疏導學習情緒,找準體驗的切入點,結合學生生活閱歷設計體驗環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閱讀一旦有了體驗目標,學生就會因詩中的喜悲而變色,因詩中的山水而心動,會因詩中的寒熱而共鳴,如身臨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詩的藝術感染力才真正體現出來.而學生也不再是僅僅學會了一首詩,有了自己對詩的獨特理解和體會.
教學目標
(總)
1. 正確理解下列詞語: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3.充分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
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 一 )課時
教學目標
正確理解下列詞語: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教學重點
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讀出節奏.
課前準備
教學流程
一. 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談話:毛澤東是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核心,是我國著名的詩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一首詩《七律長征》.板書課題.
(2)"長征"從字面上講什么意思 關于長征大家了解多少,課前查閱了資料,說一說你對長征的了解.學生交流資料.
(3)師補充長征影視片段和紅軍走過的路線圖.
看了剛才的影視片斷和線路圖,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二. 夯實基礎,初讀文本
(1)(課件出示全詩)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文,你可以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生讀詩,讀生詞,注意正音,特別是"逶迤,磅礴".
(2)滲透律詩特點,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劃分的節奏自由試著讀一讀 課件出示劃分節奏的全文.
指讀.
三. 自讀質疑,交流啟思
(1)師:請同學們小聲朗讀課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畫出來,我們過會交流交流.先小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詞語 教師相機指導.
四,完成作業
完成課堂作業本1,2題.
設計意圖
"萬事貴乎始".課堂伊始,以回顧領袖與長征的內容,巧妙地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將學生帶入那段歷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起到承前啟后,建立知識聯系的作用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這里讓學生先由自學到生生交流,既給學生提供了自主鉆研文本的空間,又增強了學生間的交際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 )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理解重點詩句含義,充分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
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紅軍長征,去細細體味.
齊讀《七律長征》.
二,品讀詩歌
(1)用"只等閑"一詞切入詩文.
板書"只等閑",師引:"等閑"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種解釋:(課件)那結合詩句應該選擇第幾種
師點撥:其實在許多古詩文當中,等閑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兩句詩,齊讀.
(2)詩中紅軍把什么(課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書遠征難)
(3)具體從那幾句看出紅軍把遠征難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 帶著問題,默讀詩文,畫出相關詞語,寫寫你的體會.
學生畫詩句,師點撥.小組交流討論一下.
學生交流讀書成果.
(4)重點理解
①"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詩句中處處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紅軍將遠征難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課件出示"五嶺,,,"指生讀
比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結合你查閱資料,說一說,這是什么樣的嶺 什么樣的山
同學們,你們平時也喜歡登山,當你在等學校附近的青龍山時,你有什么感受 試想,紅軍在過這懸崖峭壁的時候都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師小結,增加背景介紹,指導朗讀.
適時追問:透過詩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樣的紅軍 生說(樂觀)能帶著你的體會讀出來嗎 指導朗讀.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
面對著山,紅軍不怕.面對著水,紅軍也是毫不畏懼.(課件出示上句).生讀"金沙,,,"談詩句意思
詩中這一暖一寒,你們又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說這暖,生說.說說你對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圖片,補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這場戰斗,我們來看這個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導學生理解從"暖"能體會到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悅之情)指導朗讀.
b 理解"寒":那這個"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 (課件)生談
簡介瀘定橋,出示圖片,此刻你站在上面,會有什么感受 生說
我們一起來看22位勇士,在槍林彈雨中飛奪瀘定橋的悲壯場面(播放視頻)
生談感受
師:此時,你對"寒"又有了怎樣的理解 生說
小結:此時透過這兩場戰斗,一暖一寒(課件)又讓你們看到了一支什么樣的紅軍隊伍 (板書大無畏)
指導朗讀
、蹖W習最后兩句:
理解"更喜","盡開顏"( 聯系全詩).
此時,透過詞語,你看到一幅怎樣的情景
全班一起讀全詩,同時教師語言總結.
僅僅56個字就寫出了紅軍不怕艱難的樂觀無畏精神, 讓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三. 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音樂)同學們,回顧長征我們感慨萬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坐在這里決不僅僅說是學習七律長征,學習一首詩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長征給我們的力量和啟迪!
四. 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完成課堂作業本作業.
2.寫一寫對長征的認識和感受.
設計意圖
抓住重點詞語,層層深入,理解詩的內容,感受紅軍長征時樂觀向上,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一步體驗紅軍長征的困難,體會紅軍的長征精神.
有效的影視,故事拓展既有利于學生對詞語,對文本的體會,還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形成內容更加豐富的知識體系.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走向生活.
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逶迤——細浪
磅礴——泥丸 只等閑 不畏艱難,勇敢樂觀
暖——寒
教學
反思
《七律·長征》正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紅軍長征這舉世聞名的壯舉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當我細細品讀這首詩時,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耳畔似乎又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歡呼聲.我深深地覺得長征精神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前進的腳步.
但對于現在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聞,怎樣讓學生們感同身受 讓學生都能夠熟練地背誦出課文,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對長征的這段歷史還是知之甚少.為了更好地理解長征精神,我在上課時關注學生體驗,幫助他們一步步深入感悟.
1.利用現代媒體,幫助學生體驗
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我請他們觀看了一段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有的孩子還流下了眼淚,發言談感受時都還在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那配合詩內容,隨著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展示的一張張圖片:寬闊的金沙江,終年積雪的岷山……這些都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驗
在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登青龍山時的感受,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楊歡:我還沒爬到一半,就覺得腳很酸,我就不爬了,回家算了.
繆艾琪:我常常和小伙伴們一起去,走一段,坐在臺階上聊會天,再繼續往上走.
王碧伶:我有時會跟著媽媽一起去登青龍山,每次都走得口干舌燥的,還上氣不接下氣,我還常說累死了,下次再也不來了,可媽媽叫我做伴的時候,我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陪她.
還有很多同學都說登山很累,都不敢去登山.我話鋒一轉,問道:紅軍在翻越五嶺,烏蒙時,他們累了,怎么辦
學生很快說:不能老是休息,因為要被凍死的,而且還有可能被敵人追殺.
我又問道:"他們渴了,怎么辦 "
生回答:"喝山泉,或者吃雪,運氣好的話摘些野果充饑解渴."
繼續問:"晚上他們怎么辦 "
生答:"靠著大樹打個盹,不能睡熟,不然會被野獸攻擊,冬天可能會凍僵……"
……
再問學生對這兩句話的體會時,他們暢談紅軍翻越五嶺遠遠比我們平
時的登山要艱難得多,他們經歷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并從"騰細浪,走泥丸"中感悟紅軍不怕困難,勇敢樂觀的革命精神.
整堂課以學生的體驗感悟為主,以感帶讀,紅軍戰士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就在這里滲透進學生的體驗中.最后在配樂誦讀時,學生讀得激情四射.當然,回味著這節課,欣慰之余也生幾許遺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再上這課,我一定會修改一些環節,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使這首詩的教學呈現出更加完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