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精選12篇)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1
師:中國的古代文學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古詩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朝的辛棄疾的詞。
生:讀課題。
師:有誰知道辛棄疾嗎?
生:辛棄疾是愛國詩人。
生:他發(fā)動過群眾,抗擊過金國。
師:介紹辛棄疾。
生:讀課題。
師: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分兩段的,前一部分是疊詞。
師:不是叫疊詞。聽老師介紹一下。村居才是題目。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稍停頓一下。
生:讀。
師:讀了村居,你的腦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村民們在田里種地,汗水一直往下掉。
生:我看到了茅草蓋的房子。
生:我還看到村子。
師:同學們通過想象,使題目有了更多的意義。辛棄疾筆下的村居是什么樣子的呢?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的讀音。
生:讀。
師:你覺得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的,好好讀一讀。
生:再讀! 煟耗男┥值淖x音要特別注意的?
生:“翁媼”的“媼”。
師:“翁”下是個公字,你來猜一下,是個什么人?
生:老爺爺。
生:老年人。
生:翁是一個老爺爺。
師:媼呢?
生:老婆婆。
師:一對老年夫妻叫做──
生:翁媼。
師:還有嗎?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的“相媚好”。
師:“相媚好”什么意思呢?
生:感情非常深的意思。
師:在這篇課文里是誰和誰“相媚好”?
生:老爺爺和老婆婆。
師:還有理解的詞嗎?
生:鋤豆。
師:這是個翹舌音。一起讀。
生:溪頭臥剝蓮蓬。
師:這個“剝”是個多音字。當它作為一個動作時,就讀 bāo,當它作為合成詞時,就讀 bō。
生:讀小黑板上的詞。剝(bāo)花生,生吞活剝(bō)。
師:下面誰來把整首詞讀一下?
生:讀。齊讀。
師: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生:最喜小兒無賴,小兒子非常無賴,為什么會討人喜歡?
師:這個問題我們等會兒再討論。從詞的表面上看呢?
生:一般的詩都是四個,一模一樣的,這里有的長,有的短。
師:詞又叫做長短句。讀起來也非常有節(jié)奏。
生:這首詩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師:詞一般都有上、下兩部分組成,叫成上片、下片。待會我們讀這首詞時,上、下片也要有停頓。當然還要有節(jié)奏。
生:讀。
師:聽出來了嗎?他注意到了剛才的兩點了嗎?
生:上、下片的停頓還不夠。
師:節(jié)奏呢?我們一起來標一下吧!
。ㄔ诤诎迳蠘顺鲈~的節(jié)奏。)
男生讀上片,女生讀下片。
師:學習古詩詞首先要先把詩詞讀正確流利。下面我們就來理解這首詞。為了理解這首詞,老師把插圖帶來了(掛出插圖)。請你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詞,再根據課文的插圖,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自學。
師: 誰來說?
生:我讀懂了“溪上青青草”,草碧綠碧綠的,
師:還有誰來說?
生:小溪上長滿了青青的草。
師:上面一行呢?
生:有一個又矮又小的茅草房子。
師: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說一下。
生:有一條長著青青草的小溪上,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子。
師:這位同學把它調下來理解也是非常好的。誰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
師:再請一個男生來說一說。
生:大兒子戴著草帽正在鋤草。二兒子在編雞籠,他邊編邊說,我們家的雞有個溫暖的窩了。小兒子在小溪邊吃蓮蓬。
生:大兒子在溪東鋤豆,二兒子在給雞編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家。
師:還有
生:最可愛的小兒子趴在小溪邊剝蓮蓬。
生:我覺得最小的孩子在溪邊剝蓮蓬,還把蓮子給嘴里塞。
師:這里的無賴現在是不講理的人。但同學們說是最可愛的人,這是“無賴”嗎?
生:小兒子沒有偷懶,他頑皮、活潑。
師:誰能讀出喜愛的語氣?
生:讀。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要讀得歡快一點。
師:會評價就是會讀書,誰再來讀一下?
生:讀。齊讀。
師:還有最后一句,是最難的。
生: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年夫妻,喝了一點酒,感覺感情非常好,在那里聊天。
生: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年夫妻,喝了一點酒,在用吳音話聊天。
師:我們解古詩詞時,可以把意思調一下,樣會更通順。誰來調一下?
生:不知道誰家的老夫妻,在聊天。
生:不知道誰家的老夫妻,喝了一點酒,在用吳音聊天。
師:吳音就是吳方言。誰來讀一下?
生:讀。
師:你能隨著作者,將他看到的周圍的景色,人物的活動,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嗎?
生:讀書。
師:誰來說?
生:在一個村子里,小溪水清澈見底,那里的草碧綠的,那里的人蓋了草屋,不知誰家的老爺爺老奶奶,喝了一點酒,用吳音聊天。他們的大兒子在溪邊鋤草,二兒子在編雞籠,一邊編一邊說,我家的村有個溫暖的窩了……
師:說得不錯,還有誰來說?
生:在一個小溪邊,有一個茅草房子。不知是誰家的老人,喝了一點酒,操著吳音聊天。他們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給豆苗鋤頭草……。最令人喜歡的小兒子在小溪邊剝蓮蓬,還不時把蓮子往嘴里塞。
師:我們跟著辛棄疾來到了如詩如畫的畫面中,也來到了恬靜的田園生活中。最感動的不是辛棄疾了。他看到這畫面,不由地寫下了這首詞。讓我們再跟著作者,走近這對老人,猜猜看,老人們會說些?
生:兒子多么勤勞。
生:他們在談今年的收成。
生:他們在說今天吃些什么?他們在做飯時,發(fā)生了小趣事。
生:他們在說他們居住的環(huán)境是怎么怎么的優(yōu)美。
師:下面請同桌兩個人扮演一下老公公,老婆婆,選擇最感興起的話題來說一說。
生:演。
師:下面誰來演一演?
。o人舉手。)
生:老太婆,我們今天吃什么東西,大兒子在那里鋤草,二兒子在那里編雞籠,小兒子在剝蓮蓬了,今天我們吃什么?
。▽W生用常州話說,使人感覺到頗有趣味。)
生:咱們就做紅燒烤鴨。
師:還有嗎?
生:看來今年的收成好,看看我們的孩子多么勤勞,大兒子會……
師:可以用普通話來說。通過演,來到了畫面中,讓我們對田園生活產生了無限向往。老師來給同學們讀一讀吧!
生聽著古箏曲,一起讀。
師:一首宋詞就是一幅多彩的事,一首宋詞就是一首動聽的歌。讓我們在課后來品一品宋詞吧!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2
出示音樂。
師:你聽到了什么?
學生匯報。
師:誰來把課文讀一讀?
生讀:“bāo”“bō”。
師:帶著這個字音再讀一讀。
師:這個剝在這里應該讀“bāo”。
指導學生朗讀,學生把“剝”讀錯,老師糾正。
教師指導“蓮蓬”讀音。
師:讀詩要慢一點。
師:這首詞有上下兩段,中間停頓要長一點。同學們讀得時候要注意每一句話寫的是什么?
學生讀。
師:這首詩,說說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讀懂。
生:我能讀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小兒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懶,用手輕輕把蓮葉放在地上,用手剝著蓮子,那樣子可愛極了。
師:“無賴”這個詞聽說過嗎?
生:我媽媽的單位上有個阿姨的孩子,回來不寫作業(yè),那個阿姨就說他的孩子有點“無賴”。
師:有點不聽話的意思。
生:可以體會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師:就指的是小兒子天真活潑的樣子。
師: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字可以看出來,小孩是趴在小溪邊的。
師:這個“臥”是趴在溪邊的意思。還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還可以是“躺在”溪邊。
師:一會趴著一會躺著,很悠閑。
生:小兒子腿晃著,說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著節(jié)拍,晃來晃去。
師:小兒子真夠自在的。要是我的話,我還會在草地上打個滾。我們看到小兒子頑皮可愛的樣子。
師:還有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可以從“大兒鋤豆溪東”。
生:可以從“中兒正織雞籠”。
師:古詩詞的語言和我們不一樣。中兒是什么意思?
生:中兒是二兒子,認認真真縫著雞籠。
師(笑):雞籠不是用針線縫的,而是用竹子編成的。
師: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這兩個兒子怎樣?
生:大兒子多么勤勞,二兒子多么認真。
師:怎么夸他們?
生:你們很勤勞,你們很懂事。
師:你們多么勤勞,多么懂事!
師: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甕媼”,說的是兩個老婦人。
師:你的意思是說兩個老奶奶?
師:老爺爺和老奶奶。
生:他們微微有點醉意,兩個人在一起聊天。
師:讀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說話。你對醉怎么看?
生:被景色陶醉了,我從資料上看到的。
師:這是資料里的,撇開資料,你會怎么看?
生:從“吳音”可以看出來。
師:老兩口在聊天,說著什么呢?
生:種地。
師:如果讓你去種地,你去會和誰去種地?
生:和我老婆(笑)。
師:大兒子在種地,想著誰?
生:想著年老的父母。
師: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從“白發(fā)”可以看出來。
師:誰來讀大兒的那句話?
生感情朗讀。
師:我聽出勞動的快樂。
師: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怎么讀?
生讀。
師:你能體會“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親相愛,親密無間的樣子。
師:就是寫他們很融洽,很和諧。
師:還哪個都沒說到的地方?
生:“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雖然沒有很好的條件,但是關系很好!
師:哪里沒看到?
生:“溪上青青草”。
師:看出什么?
生:風景很好。
生:溪邊都是茂盛的小草。
師:多一個字,我們的理解就更豐富了。
師:你們還看到什么樣的小溪?
生:潺潺的。
生:清澈的。
師:還看到什么?
生:荷花清香。
師: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讀。
師:默讀這首詞,把畫面在你的心中理順。
一個學生讀。
師:邊聽邊想象,按順序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讀)(師糾正讀錯的地方)
師:你們先看到什么畫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ㄉx。)
師:你還看到什么畫面?
生:兩個老人,喝醉了酒,親熱地聊天。
師:怎么讀?
(生讀。)
生:大兒子懂事勤勞,二兒子仔細地編制雞籠。
師:不看著書,能把句子給大家說一說嗎?
師:我們用看畫面,說畫面的方式就能把這首詞記住。
師:如果用自己的話,你打算怎么寫。
生:茅檐低小,溪上輕輕草……
師:趕快動筆寫一寫你心中的畫面。
。úシ砒B鳴的音樂,學生寫。)
師:誰寫好了?
生:我最喜歡,這婀娜的荷葉,有的還是花蕾,含苞開放……看到它,喚起我美好的回憶。
生:小兒包蓮蓬,小兒子扎著小辮,南風吹著他的劉海,他雙腿不停的搖晃,把蓮葉輕輕放在地上……
師:如果你在這個環(huán)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兒子的活潑可愛。
生:老兩口,親親熱熱用他們的語言說著悄悄話。
師:人美、景美,這是什么樣的村居生活?
生:親親熱熱地村居生活。
生:快樂的村居生活。
生:充滿詩情畫意的村居生活。
瀏覽一段資料:“辛棄疾出生于……”生平資料。
師:我相信再讀這首詞你們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師:大家齊讀一遍。
。ǚ乓魳罚瑢W生齊讀。)
師:配上音樂,誰來給大家讀讀。
背景出示畫面,學生讀。
師: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
師: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過上這樣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師:好一個“安居樂業(yè)”!
生:這個農家小院,生活非常豐富,非常美好,辛棄疾看到這樣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師:那我們試著背一背。 (師生齊背。)
師:請大家欣賞這首歡快的歌,可以跟著一起唱。
(播放音樂《清平樂村居》。)
學生拍手相和。
教師總結,布置作業(yè)。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3
一、引子:
1、出示“居”(板書),看到這個字,你會想到什么呢?
2、“吳音”你能用“吳儂軟語”來問候一下大家么?
3、各種鄉(xiāng)音合起來,就會成為一首詩篇。
4、走進“辛棄疾”。出示詞《破陣子》。t:……有時候詞牌就表現詞的內容(意境)……
5、給音樂。聽。t:看看這首詞牌的詞給你怎樣的感受?(激昂雄壯的音樂起。似乎是戰(zhàn)士的一種豪邁,或是站死沙場的從容……)學生說感受(有的說有豪情壯志,有的說豪邁,有的說雄壯)。再給第二首音樂。(溫婉的,抒情的,是《水調歌頭》)談感受(有的說優(yōu)美的。有的說憂傷的。有的說想到了《水調歌頭》……)
t:你想到了水調歌頭,還有么?
s:清平樂。(教師的意思可能轉到了詞牌上了。學生只說了這一種,于是老師說?)
t:……還有其他的詞牌,如“破陣子”……
二、學習《清平樂》
。ㄒ唬
1、板書:清平樂正音清平樂(“閱”的音)
2、揭題:清平樂·村居
3、提示學生看老師寫板書“村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學生說。
5、老師還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誦。
(二)
t:老師相信大家的自學能力,誰來讀,不僅讀得正確,而且讀得字正腔圓。
s1:讀
t:“翁媼”讀得特別好,來一起讀一下。
s:讀
t:不過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臥剝)。把東西的外殼去掉的可以讀“bao”。我們應該感謝他,沒有他的提醒,我們可能還發(fā)現不了。
t帶讀,邊讀邊打拍子。(上闋)
t:你的腳丫準備好了嗎?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齊來。
s:讀。
t:提個小要求,稍微停頓一下,再讀。下闋的節(jié)奏太快了一點,不要緊,大家放松,來,再來體驗一下。
s:再讀。
t:這是一種形式,來幫助我們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聲音拉長一些,仄聲音拉短一些。(師讀)
t帶s吟(手勢指揮)
t:老師不用手勢,你可以點頭,最的用你的聲音……
s:讀(t不時地把話筒遞到孩子的嘴邊)
(不僅僅體現讀,還把“詞的知識”滲透進去,如“上闋”、“下闋”,詞講究合仄壓韻,平聲音拉長,仄聲音短)
。ㄈ
t: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讀了這么多遍,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s大兒子圖景,(t:我們送他一首古詩)吟誦《鋤禾》
s二兒子圖景,(t:他為什么要這樣。。﹕說
s小兒子圖景,(t:看到這個畫面,我們一定回想到過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s背)
t:還有嗎?
茅檐低小讀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而是“……青草綠”。
t:把上闋看到的一幅幅畫,用你的聲音告訴大家,讀啊~
。ㄋ模
t:真好,謝謝你們,你們怎么這么了不起?要把這幾句話連起來,還有一幅畫我們沒有發(fā)現,快去看看它是誰?
s:小溪!
t:你有一雙會發(fā)現的慧眼,看那,溪上……溪東……溪頭……(放水流的聲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嘩嘩
s4:淙淙
t:這真應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繞!
(五)想象
t:詩人會在哪里?他在遠處看到了什么?近處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對面。
t:詩人還會在哪里?
s:會在屋子里,因為主人請他進屋喝茶了。
s:我覺得詩人就是“翁媼”。
t:無論在哪里,詩人哦,也成了畫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詩講究不重復,可詩中用了這么多的“溪”,你覺得重復了么?
s說理由。
t:那我們就把這幅美景留在我們的心中。(t領題,手勢指揮,s讀)
t:吟著吟著就產生了感慨,給這幅畫送一個字,一句話。
s1:美!
s2:快樂!
s3:還是鄉(xiāng)村好!
s4:和諧!
t:所有的景物匯成了詩中的一個字,是哪個?(醉)讀!真應了那句話,“沉醉不知歸路”。讓我們走進這畫中,和他們用吳儂軟語和他們談談。(用方言讀詩句)
說話訓練: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仿佛聽到了……
出示:我仿佛聽到翁媼夸贊對方說:“……”
s1——s7(精彩!豐富學生的理解。體會用詞的絕妙!老師的串講巧妙插入“白頭偕老”一詞。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詞: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坐著搖椅慢慢聊)。得出“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t:那就快把這個感受帶到詩里讀吧!
說話訓練,出示:
讀著“……”,我仿佛聽到了夸贊…說:“……”。
t: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相媚好”。我聽到……我聽到……我聽到……
醉。。
。ò耍┡P
研究“小兒”,出示句子: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讀句
2、看圖
3、換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覺?
4、t:我們會想仰臥,側臥,俯臥。不管怎樣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勢。你們再看看他的小腳丫。送他一個詞!
s: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
s:無賴t:你用了詩中的一個詞。
t:小兒臥在哪兒,觀察他的表情。他一動不動,他靜靜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個詞么?
s:專心致志目不轉睛心無旁騖……
t:他不僅要給自己吃,還要給兩個哥哥吃,還要給年邁的父母吃。這一動一靜,勾畫出了多美的圖,“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t:現在請同學站起來說,你為什么用“無賴”。……你在家,父母有時候說親昵地說,瞧你那“熊”樣兒!……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喜愛!那他們不喜歡大兒子,二兒子么?
齊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得出:醉中還有最!
。ň牛┣榫
1、經不住,我也想走上前來問問翁媼,……我就是詩人,你們是翁媼,我想問問。
2、現在我是大兒子,你們是詩人辛棄疾,哪位辛棄疾想問我……
引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
三、思想提升。
這樣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樂業(yè)”
配樂唱。
四、引發(fā)思考。
1、《破陣子》:看似“居安”,實則“思危”!
2、借助辛棄疾的生平,你想說什么?
評點:
前幾年,我到桂林參加了“漓江之秋”全國小學語文名師新理念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竇桂梅等年輕的語文特級教師身上,我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語文的博大精深。母語,的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而語文,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它既傳承民族文化,又引領學生親近母語,習得言語能力,增長言語智慧,使學生獲得整個心靈的成長。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充滿生活的氣息,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走向大氣度大智慧。
聆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竇桂梅上課,帶給我們的是無與倫比的震撼,從竇桂梅“為生命奠基”的課堂中,我獲得的不僅是藝術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禮。竇老師執(zhí)教的《清平樂村居》一課,像一朵燃燒的玫瑰,用深邃的愛之溪流傳遞著自己對古詩文、誦讀、主題教學、生命關懷教育的理解和闡釋。教者向與會者勾勒了一幅優(yōu)美的田園生活圖畫:溫暖的陽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透明的溪水在草地的一邊潺潺流過。“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教者用語言描繪,用古箏樂渲染,把濃濃的情,把鄉(xiāng)村生活的安適和幸福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溪水邊的田野上,大兒子辛勤鋤豆,次兒在房前編織雞籠,只有那最頑皮又惹人愛的小兒偷偷跑到溪邊去剝蓮子吃。教者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教學理念,以“村居”為抓手,按照文字、文學、文化的臺階,通過品“吳音”“溪”“媚”“醉”“臥”等詞,一步步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竇老師領著學生在《村居》背后的文化世界中遨游,直抵“居安思危”“安居樂業(yè)”的深刻主旨,讓學生由安“居”的小家想到大家——國家。雖然詩人與“翁媼”身份不同,境遇不同,但追求是一致的。當身在戰(zhàn)爭中的辛棄疾看到“村居”景象,寫下這首《清平樂》時,這才是《村居》的精神所在。課尾,師生一起配樂放歌《村居》。課也在高潮中結束,但余音繚繞!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4
師:讀讀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也有一種情趣,我們二年級學過詞串:金秋、煙波 水鄉(xiāng)、蘆葦、菱藕、荷塘、夕陽、歸舟、漁歌、楓葉、燈火和月光。
師:誰能邊讀邊想象,讀出詞串里的韻味。
生讀。
師:今天我們來讀一首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看看我們能不能把它的韻味讀出來。
板書課題:
清平樂·村居
師:這個字讀“樂”,一起讀課題。
生讀。
師:古代的詞是可以配樂來唱的,這個課題讀的時候,詞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頓,一起讀。
生讀。
師:看到村居你們會到什么?
生:在一個小村子里,夕陽西下時,人們打漁的船回家了,人們在做飯。
生:我腦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邊上有幾戶人家,他們打漁歸來,他們做飯,煙囪里冒出白煙。
生:我想到有幾間小茅屋,還有一塊田地,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個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門前的躺椅上,一手抱著小孫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搖著蒲扇,一邊低沉美麗的晚霞。
師:掌聲送給他。我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意義。一起讀課題。
師: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樣,請同學自讀課文,要求八個字:字字響亮,字正腔圓。
生讀。
師:你覺得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師:領大家讀“相媚好”。
生領讀。
生:溪頭臥剝蓮蓬。
師:把蓮蓬的皮去掉叫──生:剝(bāo)蓮蓬。
師: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剝(bāo)香蕉。
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剝(bāo)花生。
師:把蘋果的皮去掉叫──生:剝(bāo)蘋果。
師:錯了。
師:把這兩個連在一起讀。
出示:
剝削。
生讀。
師:錯了。
師:帶著大家讀。生領讀正確讀音。
生:還有“翁媼”。
師:翁上面是個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師:那詞中的主人翁是誰?
生:老公公。
師:那媼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師:是的,滿頭白發(fā)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媼。
師:誰來把課文讀一讀。
一生讀。另一生讀。
師:先停一下,有意見要發(fā)表嗎?
生:我覺得她讀得是很好,但是似乎還要一點詩意。
師:等一下可以讀出詩韻,你覺得她哪里讀得好。哪里停頓了一下?
生:在“醉里吳音”那個地方。
生讀。
師:再請一個同學接著往下讀。
師:讀得真好,我們一起把這首詞念一下。
生齊讀課文。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村居呢,我們再來讀,輕輕地讀,緩緩地讀,看誰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來。
師:你看到了怎么樣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對老夫妻坐在家門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個小孩在池塘邊剝蓮蓬。
生:我看到一個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紡織著放雞的雞籠。
生:我還看到一個大人在耕田。
師: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個大人在小溪的東邊耕田。
生:我看到一個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對老夫妻。
生:我補充一點,那個小孩還在看蓮花,準備采一朵送給他媽媽。
師:想象真豐富。我們通過想象,基本讀懂了詞的大意。你在讀的時候,你覺得哪些詞句需要提出來討論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數第三行,他說“最喜小兒無賴”,我覺得小兒很聰明,他在剝蓮蓬,我覺得他的思想是豐富的,為什么說他是“無賴”。
師:把“無賴”這個詞圈出來,學語文應該有這樣的敏感。誰來把這兩句讀出來。
生讀。
師:正確。你再來讀一遍。
另一生讀。
師:咱們一起把這兩句讀一讀。
生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我有個發(fā)現,讀這兩句,很多同學都是笑著讀的,為什么?
生:我覺得“無賴”的意思是特別頑皮。小孩比較淘氣。在剝蓮蓬,所以我覺得無賴的意思是頑皮。
生:因為是老夫老妻最喜歡的小兒。
生:因為我覺得那個小孩子是天真活潑可愛,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們讀的時候是笑瞇瞇的。
生:我覺得他臥剝蓮蓬應該很開心,所以我們笑著讀。
師:是啊,我們讀的時候覺得非常有童趣。剛才你們說,小孩很可愛,很淘氣,很活潑,就是──
生:無賴。
師:是你們自己讀懂的。誰能把小孩子臥剝蓮蓬的童趣讀出來。
生讀。
師:誰和他比一比。
生讀。
師:表情非常好。
一起讀。
生讀。
師:你覺得哪有哪些詞句的理解是需要討論一下的。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不理解。
師:你覺得“相媚好”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是這一對老夫妻很恩愛。
師:非常好。
生:我覺得是整個家庭的和睦。因為我看圖上,按照文中的意思應該是大兒子,他年紀大了,就去鋤地,中兒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織雞籠,小兒子雖然沒事,但他會思考。
師:我理解是夫妻倆很恩愛,他把相媚好推到整個家庭,為他的發(fā)現鼓掌。
師:這是老夫妻倆聊天的情景,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笑著說──
生:看哪,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還幫我們做家務。
生:看著我們的兒子真勤快,真調皮,我們可以享福了。
師:看著老爺爺的話,老奶奶怎么說呢?
生:我們有三個這么好的兒子,我們可以享享清福了,我們可以衣食無憂了。
師:我們一起讀。
生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翁媼。
師:多么溫馨的情景,我們再讀。
生讀。
師:我們還可以想象,詩人多喝了一點酒,來到這里,看到和平安寧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這里的醉僅僅指的是醉酒嗎?
生:我覺得不光是醉酒人醉,還有看到這樣的場面,陶醉了。
生:我覺得是他們一對夫妻說方言在聊天很開心,陶醉在里面。
師:當時作者在什么地方居?
生:吳國。因為吳國的話就是吳音。
師:當時作者住的地方歸吳國管,所以說的是吳音,和我們這里的吳音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我們讀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們自己讀懂的。還有哪里?
生:“誰家”,是什么意思?
師:是作者發(fā)出的疑問,對嗎?
師: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從青青草,你又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覺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竄出來了,青青的,綠油油的,給我清爽的感覺!
師:把清爽的感覺讀出來。
生:我試試吧。
生讀。
師:給點掌聲。那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讀到這里,有什么問題?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師:我來回答,我從你的提問中又發(fā)現一個問題。從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這家人很貧窮。連茅屋都又低又小。
師:從這里還看出一個問題,是什么?
生:如果是貧窮的話,怎么還喝酒,怎么還醉呢?
師:還有什么問題?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還沒小康呢,他們怎么會沉醉在其中呢。請大家默默地讀,靜靜地讀,把自己的想法簡要地寫下來。
生默讀。
生交流。
生:也許是他們很幸福,以水當酒。
生:我覺得他們很快樂,看到三個兒子在干活,不知不覺陶醉在里。
生:我覺得他們生活很貧窮,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們有三個兒子。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
師: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錢買不到的。
生:他們雖然貧窮,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他們一家是非常和藹的。
師:你說了兩個意思,這樣的環(huán)境很──
生:優(yōu)美。
師:第二個是這樣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師:和和美美地過日子。
生:他們老兩口覺得自己的兒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樂融融,他們陶醉在天倫之樂中。
師:好一個天倫之樂。老兩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課文中還有誰在醉?
生:作者。
師:我們讀書的時候,是誰在陶醉。
生:讀者。
師:也就是──
生:我們。
師: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覺讀出來。
生自讀。
師: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還缺點什么。
師配樂。
生讀。
師:讀得真好。獎勵你推薦一個人來讀。
生讀。
師:讓我們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齊讀。
師:老師又被陶醉了,辛棄疾的村居給我們帶來了寧靜,帶來了美好,我們不能從他筆下的村居中走出來,但是我們要下課了,再回到江南水鄉(xiāng)的村居中吧,剛才我們背了詞串,老師按照清平樂的詞牌給我們的詞串重新改了,我們來念一下──
生齊讀。
師:語文是有韻味的,語文學習是有韻味的,我們的村居,我們的生活也應該是有韻味的。謝謝大家。下課。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5
師:看一幅圖,起個名字。
生:村居。
生:安樂村。
生:幽雅之居。
師:不用“村”、“居”。
生:平安鄉(xiāng)。
生:幽閑鄉(xiāng)。
生:農家樂。
師:看的這幅畫,就是根據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名。村居是什么?
生:村是農村。居是指什么?
生:農村的一家。
生:農村的家庭。
生:農村的住處。
生:農村的居民。
生:農村的居所。
師:鄉(xiāng)村人家。通過看圖,鄉(xiāng)村風光另有情趣,讓人無比向往。胃口調起來了吧,這首詞我們怎么來學呢?
生:把不懂得圈出來,理解。
生:表演。
生:要把它背下來。
生:理解的意思講一下故事。
生:把這首詞的停頓處畫出來。
生:品一品詞的意境。
師板書:
讀、解、背、品
師:我們先學哪部分?
生:讀。
師:只有讀好了,才能品出味來。
生:自由讀詞。
師:誰來讀一讀。大家給他一些掌聲,為他的勇氣鼓掌。
生讀。
師:讀得很流利,但有兩個地方錯了,我們聽得要仔細。
生:“低”、“織”。
師:只有讀正確了,才能讀流利。
再請同學讀。
師:我也想讀了,聽讀的時候,你們在書上畫節(jié)奏。
師范讀。
師:節(jié)奏畫出來了嗎?根據老師這樣的節(jié)奏讀讀看。伴著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音樂,一起來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
齊讀。
師: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讀。接下來學什么?
生:解。
師: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自學。我們逐句逐句地討論,把不懂的地方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等會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難,解決了沒有。
小組學習。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理解“翁媼”是什么意思。
生:“無賴”是什么意思?
生:“大兒”、“中兒”。
生:“無賴”為什么還喜歡他?
師:五個問題,你解決哪個。
生:“無賴”是天真可愛。
生:“大兒”、“中兒”就是大兒子,二兒子。
生:“翁媼”翁是老爺爺,“媼”是老奶奶,因為它是女字旁。
師:這個方法好。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查資料。
師:還可以看圖。
生:我理解了“吳音”是方言,他們喝醉了在那兒交談。
師:真的醉了嗎?交談可以換個詞。
生:沒有醉,他們在用方言聊天。
師:首先要相信自己,通過自已的學習,就能解決問題。誰能把這首詞聯(lián)起來說一說,會說了就理解了。自已先說說?梢詣庸P,有的地方可以寫寫。
生:茅草房矮小,溪上長著青青的草。有一對老夫婦有點醉了,在用方言聊天。
師:上半部我們理解,下半部呢?
生:大兒子在溪東鋤豆著。
師:鋤豆干什么?
生:他在溪東豆田里鋤草。
師:下面兩個環(huán)節(jié):背、品,先完成哪個環(huán)節(jié)?
生:品。
師:看看這貼畫圖,看看哪些地方是詞里沒寫的,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生:青翠的竹林發(fā)出沙沙地響,仿佛在唱著一曲季節(jié)的歌。
生:這棵參天大樹,雖然飽經風霜,卻充滿生機,像一位士兵穿著綠色的軍裝。
生: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師:這貼畫圖只見景物不見人?他們在說些什么。
師:請最后表演的同學上來,表演老頭子,陸老師來表演老太婆。
(戴上方巾。)
師:老頭子,酒菜怎么樣?
生:味道真好。
師:自家種的菜無污染、自家種的雞味道鮮,自家釀的酒可真甜。
生:我們的大兒子在溪東鋤豆,二兒子在織著雞籠。
師:你也不錯呀,勤勞、老實、體貼,如果還有下輩子,一定還跟著你。
。硪唤M學生表演。)
師:用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說出這個村居是怎么樣的。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村居。
生:安詳快樂。
生:溫馨。
生:合家歡樂。
生:充滿樂趣。
生:悠閑。
生:歡樂、無憂無慮。
生:情趣濃濃。
生:這是個優(yōu)雅的村居。
生:其樂融融。
師總結:還記得陶淵明的詩句嗎?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來讀一讀這首詩。
齊讀。
師:最后一步,看誰第一個背出來。
指名背。
師:輕輕地合著音樂,美美地背一背,仿佛就來到了這樣一個村居。
師:剛才我們學的這首詞中宋詞中的一首,宋詞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一朵奇葩。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6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借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新課、解題。
說到田園,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這樣一些詞:“阡陌交錯”、“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雞犬相聞”。田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文人吟詩作畫,心馳神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其詞可分為: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描繪田園風光的農村詞,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和艷情詞。)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領略鄉(xiāng)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走進田園,共同領略田園所特有的美。誰來讀讀課題?《清平樂 村居》。(師指名讀。)(板書: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樂”要讀“yue”,不讀“le”)是詞牌,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 (引導學生了解其他詞牌)詞牌還有很多呢:“念奴嬌”、“浣溪紗”、“虞美人”,“沁園春”也是的,對了,還有蘇軾“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后 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村居是什么?(鄉(xiāng)村人家)。
★關于題目“村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學生接觸到的首先是題目。一個“村居”會令孩子們浮想聯(lián)翩。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還會想到青山、綠水、樹林,會聞到花香,會聽到鳥語、泉聲……有了這個情感體驗,對于走進辛棄疾所要描繪的世界是大有幫助的,在農村生活的孩子讀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比較,一個良好的情感鋪墊便形成了。
。ǘ⑻竦呓娫~、“走向村居”,走進辛棄疾所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1. 學生試讀, 檢查自學效果。(讀對讀通)
2.聽錄音朗讀,聽清節(jié)奏,老師對照正音。 明確詞的節(jié)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吳 音‖ 相 媚 好, 白發(fā)‖ 誰 家 翁 媼。
大 兒 ‖鋤 豆 溪 東, 中 兒 ‖正 織 雞 籠。 最 喜 ‖小 兒 無 賴,溪 頭‖ 臥 剝 蓮 蓬。
學生再齊讀一遍。 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xiāng)村生活啊,那對白發(fā)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 (溫馨、清新、恬靜、親情、活潑……)
。ㄈW習上片(上闕):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說說?
a、茅屋又低又小,溪邊上長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這里又是什么意思? 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
如果屋檐低小的話,那這個茅屋肯定也是……(低。┑湫偷慕限r村小景,富于田園特色:
(清新、秀麗 、悠然、生機勃勃)
b、那“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吳音:吳地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在吳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媼:老年婦女的代稱。)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
。剀、恬靜、親情、閑適、天倫之樂)
小結:上片寫了具體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媼 (板書)
( 過渡)一對白發(fā)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著天,他們?yōu)槭裁锤械竭@樣幸福呢?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那又是什么讓他們覺得幸福呢?結合詞的下片(下闕),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里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這里有個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的無賴:頑皮,可愛的意思。)溪頭臥剝蓮蓬:
趴在溪邊剝蓮蓬取蓮子吃 。
小結:那么,下片又具體寫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兒、 中兒、小兒 (板書)
這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各盡其力,各得其樂, 其樂融融
哦,我們明白了。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 那么“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么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看來啊,這個“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理解詞意,領悟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讀好讀出來)
關于《清平樂 村居》中重點詞的交流、討論?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發(fā)翁媼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 (不是?) 那是因為什么?
。ㄇ逍滦沱、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學參考中,“醉”的解釋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不要拘泥這個答案,大膽討論:認為“醉”是陶醉,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樣的理解未嘗不可,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2、“無賴”中現真情
“無賴”二字應該說是這首詞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表面上的貶義卻恰恰顯示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在對這個詞的教學時,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達到對詞的理解。但是詞人到底是喜歡小兒的什么?(他的可愛、天真、無憂無慮)(這可以結合辛棄疾的心境來看),還有剝蓮蓬的專著(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這也是他的工作)。
3、對“最”的關注
我們注意到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往往會忽視詞人對大兒、中兒的情感。大兒、中兒都在勞動,按照我們傳統(tǒng)的看法,他們應該是值得贊揚的,其實辛棄疾對他們感情已經通過一個“最”字展現了出來。詞人是喜歡大兒、中兒的勤勞的,但是他們和小孩來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理解。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五、精讀品位,體會意境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 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chuàng)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上闋勾勒環(huán)境烘托氣氛。
作業(yè):
1.發(fā)動學生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在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xiāng)歌》后,找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好詩好詞,甚至還要到找網站上的flash動畫賀卡《夢里水鄉(xiāng)》、《江南》等;讓他們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中國不愧是詩詞的國度,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應當如蜜蜂采蜜,充實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氣……”相信厚積不僅可以薄發(fā),而且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多一分靈氣,為將來的美麗人生做好奠基。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2 (聯(lián)系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們說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用線條、色彩重現了鄉(xiāng)村恬然的風景;或者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大兒鋤豆溪東”那“汗滴河下土”卻充盈著“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現垂髫少年“臥剝蓮蓬”的動人畫面;或者化靜為動,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誦《清平樂 村居》。
板書:
清平樂 村居
。ㄋ 辛棄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媼 吳音 相媚好 醉
大兒 中兒 小兒 喜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7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古代文學,導入課題。
古代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詩、詞、曲。在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嗎?
詞,有好多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有一個名字。如:“水調歌頭”、“西江月”、“清平樂”……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明代著名的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全詞。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認真地閱讀課文。要求先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詞中寫了些什么?
1、自讀。
2、指名朗讀。
三、引導細讀,理解詞意。
古代的詩、詞,語言很精煉,內容卻很豐富。閱讀時,不能像閱讀一般的文章那樣,一看就懂,必須反復的閱讀、思考、吟誦,才能真正理解其內容。
閱讀古代的詩、詞,不僅要理解每一個字、詞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寫的情景。
1、閱讀1、2句。
這首詞,是寫作者在農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雖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卻是很美麗的。)
2、閱讀3、4句。
接著,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對白發(fā)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親昵地交談著。他們交談些什么呢?)
3、閱讀下片。
白發(fā)翁媼親昵地交談著。但是,他們是用方言——“吳音”交談的,作者根本聽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斷他們的交談,上去詢問他們,只得站在遠處進行觀察。作者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的情景,終于明白了。
請同學認真地閱讀下片,想一想,那對白發(fā)翁媼在交談些什么?
4、回讀全詞。
閱讀古詩、詞,還要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這對白發(fā)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心情怎么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作者在農村中,看到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繼續(xù)品味“醉”字。)
四、背誦、翻譯。
五、欣賞插圖。
課本的編者根據詞意,畫了一幅插圖。請大家認真地觀察,進行欣賞,也可以對插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六、作業(yè)。
1、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2、書面翻譯全詞。
3、收集有關的材料,想一想,一個偉大的詞人為什么羨慕居住在農村的人呢?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8
教材簡析: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fā)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西上饒地區(qū)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tài)。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準字音,了解詞意;抓關鍵詞,發(fā)揮想象,感受詞中意境。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結合材料,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了解辛棄疾在詞壇上的成就與地位,激起對辛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段綿長不絕的情,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宋代詞人辛棄疾寫的詞,并通過他的詞去探尋這位偉大詞人的內心世界。(出示:走近辛棄疾)
2、(板書:“村居”)看到“村居”這個詞,你們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你們的想象讓題目有了意義。(補充課題,生讀題。)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樣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四個字:讀通讀順。
二、學習新詞,感悟意境。
1、你覺得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注意一下?
預設:(1)翁媼(“翁”上面是個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媼呢?翁媼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剝蓮蓬(把東西的皮去掉時念bāo,把蓮蓬的皮去掉叫——剝蓮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剝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剝香蕉,把蘋果的皮去掉叫——削蘋果,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讀——剝削。 “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應念pénɡ,這是詩詞里和仄、押韻的需要。你們看,“小、草、好、媼;東、籠、蓬”。)(指名讀)
2、詞一般分上闕和下闕兩部分,朗讀時,上、下闕之間要停頓,我們來喘一口氣作為停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指導朗讀)
3、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呢?我們再來讀,輕輕地讀,緩緩地讀,看誰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來。(生自由讀)
4、人常說詩中有畫,你在這首詞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茅舍清溪圖、翁媼相媚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織籠圖、小兒剝蓮圖……)
5、(出示插圖)大家看,這是文中的插圖。看著這幅圖,你讀懂了詞中的哪幾句?你感受到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美麗的村居圖)你剛才一定看到許多美景,就請你一邊想象美景一邊讀這首詞。(幽靜的村居圖)你在用心感受,請你讀出村居的幽靜。(幸福的村居圖)你就帶著幸福之情讀一讀吧。就這樣,按照詞的韻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詞中去,就能讀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學說這是美麗的村居,你是從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還能聽到什么?(溪水聲和小鳥的叫聲)那就請你伴著淙淙的流水聲讀一讀。來,大家閉上眼睛,用力吸氣。說說看,你聞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氣息)好,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送到句中讀出來。
7、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麗之美,也是田園風光的樸素之美。你想給這幅美好的鄉(xiāng)村生活畫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題目?(農家樂,世外桃源,溫馨;最美的風景……)所有的景物匯成了詞中的一個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歸路”了,多么寧靜優(yōu)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啊,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述,一起走進這如詩如畫、清新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畫卷中,聽聽這“相媚好”的翁媼在用吳地方言說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說話)
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笑著說:“……”聽了老爺爺的話,老奶奶怎么說呢?“……”
唱《最浪漫的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多么溫馨的情景!我們來送他們一個“媚”字,一個“媚”字,讓人醉了。多好!儂儂軟語傳遞著綿綿情意。大家說的,想的都含在一個詞中,誰知道?(相媚好)
聽著他們聊天,你覺得這是一對怎樣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請讀出幸福之情。(恩愛的老夫妻)請用朗讀表現老倆口的恩愛。(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兩口恩恩愛愛,悠閑自得,讓我們也去分享他們的快樂。(齊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2)我們再來夸夸他們的三個兒子。
研讀“無賴”:誰來把這兩句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從哪看出小兒無憂無慮?(無賴)
文中哪個詞兒具體表現小兒很無賴?(臥)
“臥”是什么意思?除了俯臥,還可以怎樣臥?(仰臥、側臥……)
想一想小兒剝蓮蓬時還可能怎樣?(可能搖著小腿,嘴里哼著歌?赡茉诘厣洗騻滾兒,玩累了還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覺。)
這樣的小兒,你想用什么詞來形容他?(自由自在)讀出小兒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還可以用什么詞形容他?(天真活潑)讀出小兒那個天真的勁兒。
“無賴”讀得輕快、上揚,小兒好頑皮呀。他享受著天真無邪的幸福,多讓人羨慕。我們都來分享他的幸福。
。3)聊著這些,看著這些,讓老兩口醉了,這里的“醉”僅指醉酒嗎?
。4)聽到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問:“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生對話)
“老伯貴姓?你們住在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們怎么會這么快樂和滿足呢?”
8、小結:這里的風景優(yōu)美,這樣的家庭很幸福,老兩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讀村居。同學們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請你加進自己想象和感受再來描繪這幅村居圖。
運用想象,同學們把村居圖讀活了,如果請你用這首詞中的一個字概括這幅村居圖,你會選哪個字?是啊,面對這山清水秀的田園美景,翁媼怎能不醉?享受這溫馨、愜意的天倫之樂,他們又如何不醉?
三、總結升華,背誦課文。
1、你們覺得這些畫面美嗎?我從小就生活在農村,這些畫面對我來說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覺得那么富有詩意呢?
簡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棄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而且受到了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qū)。
想到在淪陷區(qū)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覺得眼前的畫面太美了,太富有詩意了。
2、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著這個遠離戰(zhàn)火、溫馨舒適的村居生活,經歷了征戰(zhàn)二十多年沙場的辛棄疾感慨萬千,他會怎么想?(指名說)
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讓老者有所養(yǎng),勤者有所閑,這是辛棄疾一直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的目的呀!看到這樣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萬語化作了這首只有46個字的詞——《清平樂 ·村居》(齊讀詞)
3、這使許多人“醉”了的村居,走過800多年的風雨,清清新新地走來了,能試著背一背嗎?大家看,這首詞先寫景,后寫人,先寫老,后寫小,理清順序你會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詞人。
1、辛棄疾一生很多時候都在醉,真可謂“但愿長醉不復醒”,我們再來看這兩首詞,他又是怎樣的醉呢?
《西江月·遣興》(宋)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1)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醉?
。2)補充材料:
辛棄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無法有大的作為,他被政敵以“聚斂”等罪名多次誣陷,終在1181年(42歲)被彈劾落職。閑居在江西上饒長達二十余年。他一生經歷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們中竟無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為。
。3)請用一個詞來形容辛棄疾“看劍”時的心情。(無奈、痛苦、落寞、悲憤等。)
(4)我覺得他的這首詞最能表達他因何而醉。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5)因何而醉?一個字——愁。同是醉里,所處的地點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yè)。
。6)由于歷史的錯位,他那本應緊握寶劍、殺敵立功的手,轉而握起了纖纖羊毫,本該用以安邦定國的將相之才,轉而在詞壇上叱咤風云。國家不幸詩家幸,中國文學史上從此多了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為中國詞壇貢獻了620多首經典詞作。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7)一個滿懷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寧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啟用64歲的辛棄疾,但不久他又遭誣陷重回江西鉛山,北伐很快以失敗告終。1207年農歷九月初十,67歲的辛棄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幾聲殺賊,在鉛山含恨辭世。
五、回環(huán)結課,激蕩情感。
800多年里,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就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相信網站的建立者也認為“醉里挑燈看劍”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無奈、悲壯。
詩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這樣的陶醉實在很難得,那就讓我們再隨著詩人難得的醉上一回吧!齊背《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9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利用網絡展示文、聲、色的動態(tài)效果,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絡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拧“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啤〔捎米灾骱献、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fā)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1、在古樂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xiāng)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后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后,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借助課后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借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ㄗ约鹤x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后,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采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借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于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拧“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么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后,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仿佛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后,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借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huán),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ㄗx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借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秾W記》中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ㄗx寬讀下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xiāng)歌》后,并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xié)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10
整理:江蘇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學彭順羊
點評:江蘇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學劉飛
11月23日,有幸在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2006江蘇省小學校長培訓班”的研討活動上聆聽了竇桂梅老師的《清平樂·村居》,感受了她火熱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學功力、扎實的語文功底。
師:板書:居
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師:板書:吳音
“吳音”什么意思?
生:(讀書后注釋)江西上饒地方口音,在春秋時代該地區(qū)稱吳國,故叫“吳音”。和北方的語言相比較有輕細、柔軟之特點,常稱“吳儂軟語”。
師:(糾正讀音)上饒(shànɡ ráo)吳儂軟語(wú nónɡ ruǎn yǔ)再讀一讀
生:讀。
師:“吳音”泛指江蘇、浙江方言。我們泰州在江蘇,泰州方言也屬吳音。我想聽聽同學們用方言向老師問好。誰來試試?
生:(用普通話)“竇老師,您好!”
師:不是方言,跟竇老師的北方話沒多大區(qū)別,我想聽方言。
生:(用方言)“竇老師啊,你好!”
生:竇老師啊,你真漂亮!
師:哎喲喲,真好哎!讓我感到格外的親切。
贊可夫說:“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竇桂梅老師課前沒有和學生接觸,但這種瞬間即逝的課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們的距離,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站在課堂上的竇老師,猶如一團激情燃燒的火焰,迅速點燃了學生,這個課堂一下子沸騰起來。讓學生用方言問候,看似閑筆,實則為后面品悟詞中的“醉里吳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筆。
出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師:“破陣子”是詞牌名,詞牌名表示一種節(jié)奏,一種情境。詞的作者是。
生齊讀:辛棄疾
師引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師:放音樂。(一段描繪古戰(zhàn)場的音樂)從音樂聲中你聽到了什么?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聽到了戰(zhàn)場上的聲音。
生:我聽到了金戈鐵馬。
師:是啊,氣吞萬里如虎的戰(zhàn)場。下面我們再聽一段音樂。放音樂。(一段舒緩的江南絲竹)談談你們聽后的感受。
生:舒緩的音樂。
生:動聽的音樂。
師:可以是哪一首的詞牌呢?
生:卜算子
師:還可以是哪一首詞牌?
生:清平樂。
師:板書:清平樂
生:讀“清平樂”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竇桂梅老師提出要“超越教材”,這節(jié)課就是很好的體現。她巧妙地把詞人的另一首詞《破陣子》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此處借助兩段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了兩個不同的詞牌的風格,感受到了詩人不同的心境,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堅實的鋪墊。
師:(將題目補充完整)我們一起來讀讀題目。
生:讀“村居”。
師:讀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農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詩人高鼎寫的《村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我們還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師:說具體一點。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幾戶人家。
師:引讀《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指名讀《村居》,相機指導朗讀。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媼臥剝蓮蓬
師: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東西的皮去掉時念bāo。
師:“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里為什么念pénɡ?
……沒有人知道。
師:同學們,這里是詩詞里和仄、押韻的需要。你們看,“小、草、好、媼;東、籠、蓬”。
師:詞一般分上闕和下闕兩部分,朗讀時,上、下闕之間要停頓,我們來喘一口氣作為停頓。(指導朗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生齊讀。
師:古人頌詩時往往還會有動作,(模仿古人搖頭狀)我們加進動作再來讀一讀。
師生齊讀。
師:古人讀詩時還會手舞足蹈,像這樣(有節(jié)奏地手舞足蹈),師生齊讀。
師:詩詞是講究平仄的。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聲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聲音要短促。老師引讀,用手勢舞出節(jié)奏指揮學生朗讀。(師生齊讀)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瑯瑯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竇老師基于學生閱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范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fā)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系特點。所有詞的形式特點,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fā)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張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jié)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景。
師:讀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答看到的畫面,教師就用視頻出示畫面,并要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師:把幾幅畫拼成一幅完整的畫面。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再仔細看看,畫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師:放流水聲。
生:少了溪水。
師:對。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緩緩地流著。
生:叮咚地流著。
生:潺潺地流著。
師:說得真好。綠水村邊繞,這溪水把幾幅畫連起來,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讓我們在這潺潺的溪水聲中再來讀地讀這首詞。
放音樂,師生齊讀。
師:古人用字講究不重復,可這首詞中用了三個“溪”字,重復嗎?為什么?
生:不重復。因為這里的三個“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師:具體說說看。
生:第一個“溪”是說在溪岸上,第二個“溪”是說在溪東,第三個“溪”是說在溪頭,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師:說得真好。這里的三個“溪”表示三個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復。詩人會在哪兒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詩人會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詩人會在屋里,看到了翁媼相媚好。
生:詩人會在小溪邊,看到了大兒在溪東鋤豆。
師:具體在哪兒?
生:在溪對岸。
生:詩人在溪邊看到中兒在織雞籠。
生:詩人在溪邊游玩,看到了小兒在溪頭剝蓮蓬。
師:詩人可能是詩中的人嗎?為什么?
生:詩人可能是詩中的老翁。
生:詩人可能是詩中的小兒。
師:放溪水音樂,引讀。(讓我們再來讀讀,把詩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師:誰來用一個字概括一下你讀后的感受?
生:美。
生:爽。
生:好。
師:最好能用詩中的一個字。
生:醉。
師:“醉”字好啊,(板書:醉)村里的景讓人都醉了。沉醉不知歸路。那咱們就不回去了,和這家翁媼聊聊。引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獎贊美對方的好。
師:想象一下,他們會怎么夸贊對方的好?
生:我來說翁夸贊媼,翁對媼說:老伴啊,你真能干,為我生了三個兒子。
生:翁對媼說,老伴啊,你真漂亮啊,這么大年紀了還是這么美。
……
師:我們再來夸一夸翁吧。出示: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我仿佛聽到媼夸贊翁說:。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我仿佛聽到媼夸贊翁說:老頭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個人勞動才能維持生活。
生: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我仿佛聽到媼夸贊翁說:老頭子,你真能干,三個兒子全靠你來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個人。
……
師:執(zhí)子之手,白頭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們來送他們一個“媚”字,一個“媚”字,讓人醉了。我們再來夸夸三個兒子。先來夸夸誰?
生:我來夸大兒:你真能干,知道幫爸爸、媽媽干活了。你真勤勞!
……
師:是啊,引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也許什么也沒說,就這么媚好,就這樣讓人醉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竇老師圍繞抓住了一個“溪”字,以它為核心,讓學生全面感知了詞的內容;抓住了一個“媚”字讓學生感悟了詞的意境;“夸贊”的設計,更是引領學生揣摩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在口語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感受。
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小兒就在溪頭蓮蓬處。”小兒是怎么剝蓮蓬的?
生:臥在那兒剝蓮蓬。
師:“臥”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師:帶進詩中去讀一讀。
生:溪頭趴剝蓮蓬。
師:好不好?
生:不好。
師:為什么?
生:“趴”沒有“臥”好,不生動。
師:還可以用哪個字?
生:躺、睡。
師:帶進去讀一讀,好不好?為什么?
……
師: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兒是怎么臥的?可以是趴著,可以是躺著,還可以是側著身子,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怎么臥舒服就怎么臥。師:看他的小腳丫,你能讓它們動起來嗎?
引領學生以手代腳丫自在地動,使小兒悠然自得的心情躍然紙上。
師: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樣剝的?送他一個詞。
生:聚精會神
生:全神貫注
生:目不轉睛
生:專心致志
送一個詞給他,他在剝蓮蓬時態(tài)度怎樣?
師:這一動一靜,讓人醉了。板書:醉中有最
師:那大兒、中兒他們就不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你有調皮的時候嗎?父母是怎么責備你的?
生:調皮鬼,你怎么不聽話?
生:小搗蛋,……
……
師:看似責備,實則喜愛。所以說他是“無賴”。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諧的家庭。
師:我們不是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嗎?這樣的家庭你羨慕嗎?
師:看到這情景能不羨慕嗎?他更羨慕小兒,所以寫了(引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短短四十六個字,充分展示了鄉(xiāng)村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人們平和無憂的生活畫卷,意境深遠,情意悠長。在學生結合畫面及已有生活經驗讀懂詞句含義之后,竇老師便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仿佛走進這生活畫卷,去親身感受,并語言描述。一個“臥”字的引導拋棄了繁瑣古板的分析和詩意的死記硬背,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中,各自感受著詩詞獨有的意境之美。
師::酒不醉人人自醉。經歷了征戰(zhàn)二十多年沙場的作者,他會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沒有戰(zhàn)爭,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翁:你家這么多人就住在這茅屋里,冬天來了,你們怎么過?你們?yōu)槭裁催總是笑容滿面呢?
生:我們雖然住得不好,但是我們一家和睦。
生:我們居住的條件雖然不好,但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快樂。
……
師:茅屋雖小,我住覺寬。物質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穩(wěn),家貧菜根香啊。
師:詩人住在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書:安居樂業(yè)
師:我們再來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師生齊讀
師:征戰(zhàn)沙場,詩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沒有戰(zhàn)爭。
生:國泰民安。
……
師:板書:居危思安
師:同是醉里,所處的地點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yè)。“醉在村居”,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園。
師:伴著音樂《明月幾時有》,唱《清平樂·村居》
下課。
兩首詞的對比,有利于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興趣;有利于文本走進學生的心田,展開對話;有利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里,產生共鳴;有利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營造出多彩的課堂!在這樣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經學生們的動情演繹,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學生的心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靈的洗滌。最后有兩首詞中的 “醉”的不同找到了對同樣的“安”的向往,把整節(jié)課的教學落實到一個“安居”上,透視出教者的教學智慧,和對文本的深度把握。
總評:
聽完這節(jié)課,對竇桂梅老師有這樣的印象:
她是一個對小學語文教學充滿激情的人。就如她自己所說的“激情不老”一樣,這種激情不是嬌柔造作裝出來的,這種激情來源于對教育事業(yè)和教育對象的真愛。教師從跨進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精神狀態(tài)就直接感染和打動了學生,就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們由“知之”到“好之”再到“樂知”,整節(jié)課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激情來源于什么?智慧來源于什么?來源于教者厚重的積淀,來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學習。我們注意到,在這節(jié)課中,竇老師自己說出和引導學生說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詩詞,信手拈來,得心應手,沒有深厚的語文積累是做不到的。
“你的美無聲無息,不知不覺讓我追隨;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個微笑都讓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學習的學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學的老師最美。什么最美?語文教學最美。這種美,“只有相愛的人最能體會,你明了我明了,這種美妙的滋味”讓“陷入愛情中的我們不知疲憊,為了伴你左右與你相隨。”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說一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讀文本,展開想象,感悟田園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過對詞的朗讀和感悟,體會作者對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導入新課
1.同學們,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閃耀著奪目的光彩。今天我們在學習新的課文之前,先來讀幾首古詩。(課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見》、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學生齊讀這幾首古詩)
2.讀了這些古詩,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呢?
(都是關于鄉(xiāng)村田園風光和兒童無憂無慮生活的詩。)
3.南宋詞人辛棄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處美麗的田園風景,不禁感慨萬千,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清平樂村居》。(出示詞)
【設計意圖:所選讀的這幾首古詩與所要學習的課文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輕松地將學生帶入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易于激發(fā)他們閱讀古典詩詞的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辨析“剝”的讀音,說一說“蓬”在這里為什么不讀輕聲,知道這首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是哪幾個字押韻的。)
2.古代的詞都是可以用來合樂歌唱的,因而在讀的時候除了押韻之外,還非常講究節(jié)奏和諧。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詞,讀出詞的節(jié)奏和韻味。(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地朗讀)
3.課文讀好了,但是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意思嗎?請同學們一邊讀課文,一邊結合自己的預習嘗試著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
4.要能準確地說出詞意,必須先了解一些詞語的意思。(師生共同討論“吳音”、“媚好”、“翁媼”、“無賴”等詞語的意思)
5.誰來說說這首詞描寫的情景?
【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離不開一個“讀”字,學生只有讀順讀通了詞句,才能披文入境,進一步去領悟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與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三、細讀課文,感悟內容
1.同學們,讀一首好詞,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對這迷人的田園風光,面對這樣的一家人,你能用書中的一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嗎?(板書:醉)
2.從低矮的茅屋,我們知道這其實并不是一戶物質富有的人家,但是兩位老人卻能一邊飲酒,一邊親熱地談笑,說明這里的“醉”不僅僅指兩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還有比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東西使他們陶醉其中。想想看,兩位老人到底會陶醉于什么呢?
3.結合學生的回答展開相應的討論。
(1)為鄉(xiāng)村美景所醉。
這里有什么樣的美景?課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個詞勾勒出了鄉(xiāng)間的田園風光,其實鄉(xiāng)村的景色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話具體地講一講。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為夫婦恩愛所醉。
兩位老人還會陶醉于什么呢?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兩位老人有可能在親熱地交談什么呢?
聽了兩位老人的談笑,老師不禁想到了《詩經》里的一句話“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用現在的流行歌曲來翻譯,就是“最浪漫的事,是與你一起慢慢變老”。這對老夫妻相敬如賓,相愛一生,這樣的情感怎能不讓人陶醉呢?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3)為兒子的勤勞孝敬而醉。
兩位老人還會陶醉于什么呢?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兩個兒子一邊勞動一邊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勞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這幸福之中啊!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4)為小兒子的天真頑皮而醉。
兩位老人還會陶醉于什么呢?你是從哪里體會出來的?(抓住“臥”字想象小孩子一會兒躺臥,一會兒趴臥,一會兒睡臥的姿勢,體會其天真頑皮的特點)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同學們,現在你能用一個詞語來說說這是怎樣的一家人嗎?
(和和美美、天倫之樂、幸福安康、和睦溫馨、其樂融融……)
5.這么美好的環(huán)境,這么閑適的生活,這么甜蜜的親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會被深深地陶醉的,因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學生有感情地齊讀整首詞)
【設計意圖:從詞眼“醉”字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體會思想感情,享受審美樂趣,使之領會抓詞眼閱讀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其個性化閱讀的意識及能力。】
四、走近作者,體會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這里流連忘返的辛棄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詞。不過,這首詞僅僅是表達對農村平靜安寧生活的贊美嗎?讓我們來走近辛棄疾。(出示辛棄疾資料讓學生閱讀)
辛棄疾是我國宋朝的一位著名詞人。他21歲就參加了抗擊金人的義軍,參加過無數次戰(zhàn)斗,后來擔任過很多軍職。這期間他寫出了大量的詞作,詞中熱情洋溢, 慷慨激昂,富有愛國熱情,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成就。他極力主張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張、政策,可惜都沒有被采納。到了他42歲的時候,卻因為讒言陷害被解除了職務,退居到現在的江西省上饒地區(qū)的農村。在這里,辛棄疾度過了他人生最為艱辛的20年!肚迤綐反寰印肪蛯懹谶@一時期。
2.當時金兵南下,黃河以北的大片國土陷于金兵的鐵蹄蹂躪之下,征戰(zhàn)沙場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線看到的是百姓的流離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淚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靜和諧的鄉(xiāng)村生活,他會想些什么呢?(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3.教師小結:
是啊,要是沒有戰(zhàn)爭,祖國統(tǒng)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過著這樣安寧幸福的日子該有多好啊!這就是辛棄疾,一個一生都在憂國憂民的辛棄疾。
讓我們帶著辛棄疾的美好愿望再來讀一讀這首詞。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補充,拓展文本資源,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寫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賞析辛詞,領略風格
1.辛棄疾的詞以豪放著稱,與蘇軾同為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并稱為“蘇辛”。這首詞并不能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現在我們來讀一首代表他豪放詞風的詞。(師范讀)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2.學生讀譯文(略)。
3.教師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一偉大的愛國詞人,課后既要去讀他那溫柔甜美的《清平樂村居》,更要去聆聽他那充滿金戈鐵馬之聲的詞。
【設計意圖:辛棄疾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必要讓學生在初涉辛詞的時候,對辛棄疾的精神世界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激發(fā)學生課后對其閱讀探究的興趣!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詞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圖畫導入,揭題簡介。
1、出示:課文插圖,播放音樂。提問: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發(fā)現?你能不能給這幅畫起一個名字概括?
2、教師:這幅圖就是根據這首詞所作。(板書:清平樂 村居)
提問:誰能把它的題目讀一讀?(“樂”讀“yuè”;“清平樂”詞牌;“村居”題目)
村居:鄉(xiāng)村閑居
同學們,你們曾經學過村居的詩歌嗎?
。ǜ叨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3. (小知識)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歌有什么不同:
題目: 詞牌名+題目
。氵知道哪些詞牌名?)
結構:分上下兩片 或上闕和下闕
又叫長短句
它和唐詩 宋詞 元曲 明清小說一起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農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詞人的筆下又會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怎樣的風景畫呢?讓我們共同走進詞人所營造的田園世界吧!
生自由練讀,教師檢查初讀情況。(要求讀準)
指導讀準“翁媼”(wēng’ǎo)和剝(bāo)。
(2)優(yōu)秀的詞,不僅內容引人入勝,讀起來也是瑯瑯上口,悅耳動聽。老師有個建議,你們看,這首詞描繪的鄉(xiāng)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得輕柔、舒緩一點,富有節(jié)奏。(要求有韻味)
出示節(jié)奏圖
生再次按要求練讀,師提醒學生注意詞尾“小、草、好、媼”“東、籠、蓬”的押韻。
學生表演讀
2、默讀全文,自主釋疑。
同學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這首詞讀正確了,真好!學貴有疑,大家再默讀這首詞,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插圖,同位可討論。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來。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詞句和插圖結合,理解“翁媼”,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現的就是這對老夫妻感情的濃厚與纏綿!
。2)老師記得生活中“無賴”的意思是“賴皮”!在詞中怎么是頑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誰能告訴我?(從詞中哪個字可以看出)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理解
學生討論理解“無賴”。
教師出示畫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詞語:
。ň毩 理解無賴的意思)
1.過去的王小明是個無賴,大家都不喜歡他。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3)師介紹“吳音”的意思。
。4)通過組詞的方法理解 “醉”。
我們已經大致理解了這首詞的意思,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詞,把你的理解讀進去。(理解地讀)
三、品評詩句,生成畫面。
辛棄疾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個字就將一幅安寧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詞,說說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畫面?
生邊讀邊想象,教師指導學生用語言生動具體地描述:(根據學生的敘述,用課件相機展示畫面。)
1、風景圖 (口語)
看到畫面了嗎?你看到了什么?
農家籬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樹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綠的豆角,飄香的蓮蓬,盛開的荷花,這是一幅清麗的鄉(xiāng)村自然風光。
。ń處熞龑W生不斷擴充畫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樣兒的?水面上還長著什么?水面下還有什么……)
荷花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2、相媚圖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愛的老夫妻,他們可能在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娘L景、農活、兒子、夫妻恩愛、過去美好的回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出示: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起來。
老爺爺望著老伴笑著說:“……”
“……”
“……”
3、 鋤豆圖 (對話)
觀察畫面,戴著斗笠,天氣很熱,汗流浹背,你想到了什么詩?
想象大兒子,心中會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兒子,會說些什么呢?
4. 織籠圖 (對話)
想象二兒子,心中會想些什么?
看到兒子勞動的場面,老夫妻倆會怎么說?(體會大兒、二兒的勤勞)
5、臥剝圖 (寫作)
。1)引導學生抓住“臥”,理解小兒的天真、淘氣,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小兒是非常的頑皮,拿起筆,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小兒剝蓮蓬的樣子。ㄗ⒁庥^察小兒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
四、體會意蘊,定格畫面。
1、你們看,這里有如畫的風景,有勞動的快樂,有晚情的溫馨……誰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說說你現在的感受。(整體畫面出示:他們的生活條件好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他們過得幸福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你在家準備做哪個兒子呢?
大兒子的勤勞
二兒子的懂事
小兒子的可愛
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守紀文明,和我們的家人共同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需要我們保護;辛勤的勞動,平和的心態(tài)!
(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讓我們真心地祝福他們)
。ū尘耙魳罚何易T……我希望……)
2、現在你覺得“醉”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紹寫作背景(多媒體出現)(引導:詞人厭惡官場的黑暗,向往田園生活)讓我們再一次把這首詞讀一讀,能背的背一背,讀出我們對鄉(xiāng)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ㄗ寣W生再一次感受農村生活的安寧、詳和,更深切地懂得詞人對這種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實,在我國古代,還有許多描寫鄉(xiāng)村風景的詩句
。ǘ嗝襟w出示,學生朗讀)選擇一條記下來
。ń處熞蟠蠹艺n外做有心人,多積累)
五、升華意境,創(chuàng)作作品。
1. 師: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喜歡將詩詞作品作為書寫內容,不僅語言文字美,詩詞意境美,而且扇形、圓形的各種紙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這就是我們學校幾位老師書寫的《清平樂 村居》作品,感覺怎樣?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韻味。 師:同學們愿意也來寫一寫嗎? (發(fā)鋼筆字專用書簽,生書寫作品)
教師范寫三個生字: “鋤”結構要緊湊
“蓮”是上下結構
“翁”兩個習右邊的要大些
(背景音樂 師生共同書寫)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業(yè):想象情境。并寫下來,回家說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清平樂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園生活
情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