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教學反思(通用11篇)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1
《金蟬脫殼》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課文記敘脈絡清楚,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適合學生邊閱讀邊想象,同時又易于學生遷移運用。
教學三四五自然段時,我先和孩子們一起理清脈絡,以“脫殼過程”為內在主線,了解這三節分別講了脫殼前、脫殼中、脫殼后。然后引導他們觀察課文中的幾幅插圖,思考為什么把蟬叫做“金蟬”?孩子們結合插圖,從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了有關的句子,我又進行了介紹,他們對金蟬有了比較多的了解。遺憾的是未能運用多媒體,讓他們真實觀看金蟬的圖片,僅靠插圖,效果不夠理想。
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圈出描寫動作和顏色的詞語,與孩子們邊閱讀邊交流,且邊讀邊想象金蟬脫殼的過程。特別是蟬尾脫殼的情景,從“抖動”、“伸著”、“仰”、“撲”、“抓”、“抽”等動詞入手,邊讀邊模仿表演,深刻感受脫殼動作的自然協調,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后面翅膀身體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說,真的很神奇,因為,他們從未見過變化如此之快的現象。因為課堂時間和設備問題,未能給孩子們播放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所以,后面肯定會抽出時間補上,眼見為實。
金蟬脫殼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了神奇有趣,后面我又補充了兩個反映蟬的奇特的資料,即“壽命長”、“鳴叫奇特”,學生們覺得更神奇了。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2
教學《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我依循了如下思路:1、抓住課文重點段落,引讀導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奇特的情景。2、在感悟的基礎上,懂得仔細觀察是揭開秘密、發現美好的金鑰匙。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3、組織討論,知道作者有強烈的探究欲望,才讓大家都知曉了金蟬脫殼的情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針對教材的特點,本人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談話激趣,推想內容。
齊讀課題《金蟬脫殼》后設問:聽說過“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嗎?你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嗎?于是我就借機給學生講了一個“三十六計”中“金蟬脫殼”的故事,雖然這是一篇介紹金蟬脫殼的知識性的文章,但教學從成語故事入手,避免純粹從科學知識術語介入,讓孩子能追隨“我”的解米密過程,跟蹤觀察。
二、注重自主,感悟神奇。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閱讀和體驗構建的過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敘述了“金蟬脫殼”時的情景。教學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那奇特動人的情景,通過找句子、畫詞語、讀文字、填表格、作復述等多種形式,具體感悟課文內容。特別是蟬尾脫殼的情景,學生相應找出了“抖動”、“伸著”、“仰”、“撲”、“抓”、“抽”這些動詞,并能試著模仿蟬兒的這些動作,引導學生從細致描寫中領略作者用詞精當,形象生動的特點,體會重點場所的細致逼真的描寫。
三、內外結合,遷移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教學第五段時,我采用了自學,完成表格的方法讓學生關注蟬脫殼以后發生了哪些變化,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讓學生體會出寫作時要注意條理性,寫完一樣再寫另一樣。觀察時要看仔細才能在寫作時寫準確。
學完課文以后我告訴同學們,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同學們去發現,請你們利用課余時間觀察一種小動物,重點觀察它的動作,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觀察日記。在這時提出寫作要求,學生欣然接受。
總之,我們應該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將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引讀導悟,關注物趣人情。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狀寫動物的文章,結合這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因此學習寫作方法并且掌握如何將作文寫具體寫生動?這應該是教學此文的重點吧。
如何教學突破重點呢?我分了幾步走:首先,我幫助學生理清了敘述順序:蟬背——頭——六只腳——蟬尾,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由此,暗示學生,作文這樣寫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寫具體?接著我出示了一組動詞:抽搐、裂開、露出、鉆出、抖動、伸著、向后仰去、向前撲來、抓住、用力一抽。請學生邊對照課文邊描述整個過程。可這樣描述還是不能寫具體,我又出示了一組表示顏色的詞語:金黃色、淡綠色、深綠色、灰白色、棕黑色。請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到顏色的變化,在進行描述。除此以外,課文對于動物的形態描寫之感動也可以感悟一下,如以“蟬尾出殼”為例,可抓住“使勁”、“敏捷”“用力”、“又白又嫩”這些詞語來感悟蟬在脫殼這一過程中的艱難與神奇。以上三步,層層設置,使學生逐漸感悟課文寫具體的方法。最后,進行生動的復述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感悟“神奇”與復述課文要進行重點訓練。
課文為什么能寫具體呢?教學課文時,可以緊緊抓住“聚精會神”這個詞語,使學生了解到“認真觀察”是關鍵。這一步可放在教學完“金蟬脫殼”整個過程以后。
課文中“金蟬脫殼”所引申的另外的含義是否要講一下呢?我認為這不是重點,可以不講,當然如果學生能理解可以拓展一下,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一、透過“藝術品”這個詞語,了解供人欣賞具有的外表的術品的誕生需要一個細刻、嘔心瀝血的過程,而蟬兒由一只地下只會爬的蟲子變為美麗的會唱歌會飛的動物也需要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二、結合課文第一節中“脫掉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這一舊一新兩個字,了解蟬兒已完全改頭換面,這正是軍事上“金蟬脫殼”之計的引申含義。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4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全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
針對教材的特點,本人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競猜謎語,激趣導入
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揭示自然奧秘的,剛上課,我請同學們猜一猜有關昆蟲的謎語,⒈身體半球形,背上七顆星,棉花喜愛它,捕蟲最著名。(七星瓢蟲)⒉翅膀一展亮晶晶, 整天飛舞花叢中,手足不閑愛勞動, 釀造蜜糖好過冬。(蜜蜂)⒊長相俊俏,愛舞愛跳,春花一開,它就來到。(蝴蝶)學生們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孩子們的視線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熱打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二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金蟬脫殼》這一課的第一部分,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二、注重感悟,注重自主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敘述了“金蟬脫殼”的過程。教學這兩段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那奇特動人的情景,通過找句子、畫詞語、讀文字、填表格、作復述等多種形式,具體感悟課文內容。特別是蟬尾脫殼的情景,學生相應找出了“抖動”、“伸著”、“仰”、“撲”、“抓”、“抽”這些動詞,并能試著模仿蟬兒的這些動作,使得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三、內外結合,遷移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課文教完后,我這樣問:蟬,對于我們應該并不陌生,但“金蟬脫殼”的情形就鮮為人知了。作者為什么能發現并用細膩的筆觸表現出“金蟬脫殼”的情景呢?通讀全文學生不難發現是因為作者善于觀察,喜歡探究。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同學們去發現,最后制作動物明星卡,進行展示。對你觀察的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抓住一兩個重點進行描述,配上圖片,制成動物明星卡。在這時提出寫作要求,學生欣然接受。
不足之處:教學設計的某些環節有些過于拘泥于教材,教師上課不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小組合作探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細節,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課堂中真真實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5
《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敘述了“我”揭開金蟬脫殼秘密的經過,富有情趣,學生很感興趣。課文條理十分清楚,因此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時讓他們按“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的順序來分,學生覺得十分輕松。“殼”這個字在課文中有兩種讀音:qiào和ké,但究竟在什么情況下讀qiào,在什么情況下讀ké,一開始我也拿不準,于是查了字典,還翻閱了一些語法參考書,知道ké有口語色彩,所以書上除了“金蟬脫殼”中的殼讀qiào,其他都讀ké。
本篇課文篇幅很長,如果每部分都詳細地講解時間肯定來不及,因此我抓住課后習題四:“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先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再與同學交流一下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在這段話中作者觀察最仔細,描寫最細致,學生也最感興趣。我組織學生通過找句子、畫詞語、讀文字、作復述等多中形式具體感悟課文內容,體會其中的有趣奇特。
課文第四自然段中對蟬脫殼的經過的描寫也是很細致的,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描寫是按一定的順序的,今后我們在習作中,特別是描寫動物的外形時也要學習這種寫法,為習作2的指導打下基礎。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6
《金蟬脫殼》一文所描述的是自然界中一個神奇有趣的現象,平時不太善于觀察生活的人是很難看到這一奇特景象的。同學們也一樣,幾乎沒有人見過。根據文章的學習重點——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其奇特神奇。我想,光靠文字是不足以讓學生真正理解的。于是,在課前,我查找資料,上網尋找合適的課件和動畫,以便讓學生更好地認識。
教學第一自然段,我指導學生抓住句子“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鉆出來,偷偷地爬到樹干上,脫掉它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因為這句話不僅簡要概括了金蟬脫殼的過程,還很形象地描述了金蟬脫殼的實質。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告訴我們金蟬脫殼的時間(傍晚)、環境(樹上、枝繁葉茂)以及即將脫殼的蟬的外形(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亮光),同時,較為具體地描述了金蟬脫殼前的情景。
文章的第四、第五自然段是重中之重,我先讓學生自己學習,邊讀邊想象蟬脫殼的樣子,圈畫出關鍵的字詞。學生熱情高漲,學習興趣很濃。我一邊巡視一邊詢問學生的學習情況,許多同學都不太理解文中對“蟬尾脫殼”的描寫。(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這時,我開始播放先前找到的課件(可惜不是動畫),學生因為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礎,帶上先前的思考與困惑,對課件中展示的脫殼過程有了清楚認識。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蟬脫殼的過程時,自己還是說的太多,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同時這也是一篇狀寫動物的文章,結合這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因此學習寫作方法并且掌握如何將作文寫具體寫生動作為教學此文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清敘述順序,體會作者如何將蟬脫殼的過程寫具體,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寫作手法,將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領悟了文章的表達方法后,可讓學生觀察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重點觀察動作,模仿本課寫法,寫觀察日記,為習作2的寫作做鋪墊。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7
師:大自然是神奇而豐富的,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奧秘,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無窮的樂趣,(介紹變色龍和蟬)看課文《變色龍》《金蟬脫殼》告訴我們那些有關變色龍和蟬的知識呢?一邊讀一邊用——劃出有關句子
生:讀、劃
師:將劃下的句子大聲得讀出來
生:讀
師:通過閱讀,大家知道課文主要寫了變色龍的哪些方面?
生:外形捕食.變色
師:變色是變色龍的什么?
生:保護自己的武器
生:特異功能
生:獨門功夫
師:課文是怎樣寫它外形的?請一個同學讀,其他同學圈出寫外形的詞語
生:讀、圈
師:作者寫了外形的哪些方面?
生:全身、頭、嘴、眼、身軀、背、腹部、腳、尾巴
師:各個部分又有什么特點?
師:作者按什么順序寫的?
生:從頭到尾
生:從整體到部分,部分是按從頭到尾巴寫的
師:可見作者觀察得很仔細,很有條理。讀,體會作者寫作特點
生:讀
師:民以食為天,變色龍也要吃飯,但它完全靠自己,它是如何捕食的?讀
生:讀
師:變色龍捕食主要靠的是什么?
生:眼睛和舌頭
師:眼睛有什么特別的呢?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它似睡非睡窺探“說明它的警惕性很高
生:“分別觀望四面八方”說明它能一目二視,能眼觀八方。
生:它還能準確地判斷它與獵物之間的距離
師:這些都是一般動物做不到的,目標確定,它又如何將獵物成為腹中美食,靠
什么?
生:舌頭
師:舌頭又有什么不一樣?
生:舌頭長得驚人
生:捕食時速度也快得嚇人
師:從哪些詞語看出的?
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剎那間”“嚇了一跳”
師:你從變色龍這捕食的風格想到了什么?
生:如果變色龍是人的話,他應該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
生:他性格直率,從不拐彎抹角
生:他可能是個心狠手辣的人
生:他可能是一個很有判斷力,富有心計的人
師:在這個充滿危機,充滿競爭的大自然里,變色龍又靠什么來保護自己的呢?
生:變色
師:它真的會變色嗎?
生:它的確會變色,從課文“朋加沙……淺灰色”看出來
師:從這段話你讀懂了什么?
生:變色龍無論遇到什么環境都能很快適應
生:變色龍的色彩變化很多,這是其他動物無法比的
師:那還有哪些為了保護自己具有變色功能的動物呢?
生:枯葉蝶
生:招潮蟹會隨著時間改變顏色
生:羽毛隨氣候變色的鳥:在日本的高寒地區,生活著一種會變色的雷鳥。這種鳥能隨著高山氣候的變化而變幻身上的羽毛顏色,夏季為赤褐色,春秋兩季為淡色,冬季為銀白色。身體隨環境變色的動物:變色蛇: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蛇,當它游至青草地時,全身即變成碧綠色;一旦移居黑褐色的巖石下,它又變成黑褐色;它鉆進紅土中后,又變成了胭脂紅色。變色魚:在古巴海里有一種魚,它的身體也會隨著生活環境不同而改變顏:當它游到了石頭中,身體就變成石頭的顏色;游躺在海草堆里,就變成海草的顏色;伏在沙灘上,就同沙土的顏色一模一樣。隨食物改變身上色彩的動物:變色蝸牛:在古巴熱帶森林中,棲居著會隨食物的不同而改變身上顏色的蝸牛,它有時像晶瑩的綠翡翠,有時像瑰麗的紅寶石,有時除改變顏色外,全身還常閃出紅光。變色鴨子:在越南邊境的庇沙隆村中有一群鴨子,它們吃了池塘里的污泥后,身上的羽毛便會泛起黑色斑點;吃了當地的紅蟲,羽毛會變成黑褐色;喝下當地有原油成分的泉水,羽毛甚至連鴨嘴又會變成金黃色。
生:變色龍為什么會變色?
師:因為它的體內有許多特殊的色素細胞。當外界顏色變化后,變色龍就迅速調整細胞中的色素分布,使身體的色彩和環境保持一致,從而逃避敵害,隱蔽自己
生:為了生存,人也不僅會尋求食物,而且也要學會“變色”。生活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好,也像變色龍一樣地活著,哪些人?
生:見利忘義的小人
生:靠巴結、奉承而求得一官半職,卻以壓榨老百姓為快樂的人
生:對待領導像狐貍,對待弱者像老虎的人
生: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生:墻上的草,兩面倒,誰強就靠誰,誰弱就甩誰
生:勾結有權勢的人,鄙視窮人
生:最惡毒的人就像沙子里的蝎子最不容易發現,更不容易消滅,一旦被它傷害便遭滅頂之災
師:那這種人可不能讓他永遠猖狂下去,怎樣制服他?
生:煉出像變色龍一樣的眼睛就能發現這個人
生:光有火眼金睛還不夠,還需要用指揮去戰勝他
生:用爭議戰勝邪惡,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生:還可以用愛心去感化他,不過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耐心
生:也不能全用愛心,強制的手段還是需要的
師:對,對待好人我們心軟,對待壞人千萬不能手軟,否則一切的努力會因為你的善良而功虧一簣,世界上還有一種人最讓人佩服的就是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的變色龍,他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然而他卻是遭受苦難的天使,你們知道有哪些人嗎?
生:伽利略
生:哥白尼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8
仔細品讀叔叔說的話,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1:我覺得蟬脫殼的過程很神秘,因為它們要到夜幕降臨以后才脫殼。
學生2:是的,我可以從“偷偷地中體會到。
學生3:我知道它為什么要偷偷的,因為它脫殼的過程如果被人打擾了,它們將終身殘廢。(他的話馬上引起了共鳴,其他同學露出贊同和興奮的神情,)
學生4“老師,我覺得“鉆”很好,體現了它是從“泥土”里鉆出來的。”
老師:你的意思是他用詞十分準確,因為從下面上來所以用鉆,是么?
學生高興地點頭。
學生5:我覺得蟬兒很靈活。從“鉆”“爬”可以看以看出 。
學生6:我體會到它的衣服很漂亮.因為衣服是華麗的.
老師:那我門一起看看它那件華麗的衣服吧,找到相關的句子.
出示我再一次仔細地看著蟬兒,它是那樣五彩繽紛,就像雕刻家給自己的藝術品涂上了油彩一樣.
練習朗讀.
學生7:老師,我覺得蟬很期待脫殼.從就字中可以體會出來.
老師:哦,我們知道蟬兒在脫殼之前得度過多長時間的幼蟲學生涯?
學生:四年!
師:是啊整整四年的等待才能換來這美麗的蛻變呢! 也許這里該有它的期待吧?同樣期待著的還有誰啊?
… …
一點思考:1、課外閱讀真的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回想去年的木訥,茫然,真不敢相信他們有一天也會時不時帶給我意外的驚喜,有時甚至能夠介紹我所不知道的知識。我想是課外閱讀滋養了他們,讓他們也獲得了靈動和深度。
2、教師在課堂上要克服急躁的心理,要給學學生足夠的時間沉思,要允許他們犯錯誤。以前,我看了很多精彩的課例,然后上課的時候情不自禁的和自己學學生比較,往往會越比越著急,甚至會忍不住動怒。其實,語文學習是一個用文火慢慢熬的過程,哪容許來得了半點急功近利呢?往往越著急越糟糕,倒破壞了課堂的氣氛。不如給學學生足夠的時間慢慢品悟。所謂的教學進程只有促進了他們能力的發展才是有效的。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9
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整體閱讀教學的一點思考——《金蟬脫殼》教學案例及反思
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真正會學、主動地學。語文學習方法比較多,如識寫字的方法,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的方法,理解文題、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內容、歸納主旨中心的方法等等。那么,在面對一篇篇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的課文時,作為已具備概括段意等基本學習方法的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學中該如何引導他們理清層次、把握主旨、揣摩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人物內心情感,并逐步習得這些語文素養,為他們進一步持久而深入的閱讀打下基礎呢?在執教本期組內研討課《金蟬脫殼》的過程中,我就小學高年級語文如何進行整體閱讀教學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教學案例1(試講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
生:(齊讀)金蟬脫殼
師:回顧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課文主要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
師:很好!那金蟬脫殼的過程帶給你們怎樣的感受呢?
生:我覺得金蟬脫殼是一幅很神奇的畫面。
生:我認為是這個過程是奇特動人的。
師:那就自己讀讀課文,看看你覺得哪里最為神奇?
點評:生讀后匯報,結果東一榔頭西一棒,部分學生僅沉迷于局部細節處的“神奇”而對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分為幾步都不太清楚。教學處于盲目和無序的狀態。
教學案例2(匯報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
生:(齊讀)金蟬脫殼
師:初讀了課文,我們知道,金蟬脫殼分為了哪三個步驟?
生: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
師:(板書)誰來說說,你從中都獲得了怎樣的感受?
生: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奇特動人。
師:(板書:奇特動人)那你覺得哪部分內容最為神奇?
生:我認為“脫殼時”最為神奇。
生:我覺得“脫殼后”蟬兒的表現更讓我們瞠目結舌。
生:我也特別喜歡“脫殼后”的情景。
師:那好,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從你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吧。
點評:從整體入手,在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提煉出教學點“神奇”,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順學而導,進入到局部進行深入的閱讀體悟。教學環環相扣,生成了不少精彩。
教學反思:
語文整體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課文側重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的一種教學理念及行為,這種教學理念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整體上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吸收文章的精髓。
整體閱讀教學法能培養學生良好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整體意識、大局觀念是21世紀人才素質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觀念是思維認知結構健康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現代人才觀應摒棄那種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只看局部,不管整體的狹隘的局部意識和觀念。語文整體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整體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
整體閱讀教學,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認知規律,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整體閱讀的語文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在紛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眾多的現象中看出本質,在復雜事件中把握主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正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可見學生在閱讀時應遵循這種認識規律,結合整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對文章中的字、詞、句進行理解和把握。
那么,應當怎樣來進行小學高段語文整體閱讀教學呢?我想借這次執教《金蟬脫殼》的六次跟進、研討的過程,來談談自己對整體閱讀的一些粗陋的看法。
首先要總覽全文,整體感知。學生每拿到一篇文章,總有先睹為快的心理,在閱讀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要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先通讀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因為先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個整體感知,有助于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態,融入文章,對文章重點部分內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準確。例如在學習《金蟬脫殼》一文時,我在開課前這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同學們,《金蟬脫殼》是一篇狀物類文章,猜猜看,這篇文章會寫些什么呢?”學生根據自己的原認知,紛紛舉手猜測課文內容。我趁機進一步激趣:“那咱們就來證實一下我們剛才的猜測,看看作者圍繞《金蟬脫殼》到底寫了些什么?”通讀全文后,學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這樣,學生輕松地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的大概內容。
其次是局部分析,深入理解。經過初步的整體感知后,再通過對部分進行整體性分析,即通過分析局部字、詞、句、段與全文整體的關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解決文章“怎么寫”的問題。例如:《金蟬脫殼》文中“脫殼時”一節,很明顯的使用到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即: 背——頭——腳——尾(抖動、伸著→仰去→撲來→抓住→抽)。這樣的寫作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使讀者既容易對所描繪的事物有一個清晰整體的了解,有能夠對其中的“點(蟬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然而按照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他們會不自覺地將目光集中到其中的“點”上,極易忽略脫殼時的其他步驟(背——頭——腳),從而不利于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脫殼時的過程,繼而更全面地理解蟬脫殼的“奇特動人”因此,在處理課文“脫殼時”一節時,我先讓學生自由地讀這一部分,引導歸納蟬兒脫掉舊衣的順序;接下來才進入局部的感悟階段:“你認為哪個情景最奇特呢?請邊讀邊勾畫出有關的詞句,將自己的體會作簡要的批注。”待學生按要求閱讀、形成思考后,再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從“抖動著”、“伸著”“仰去”、“撲來”、“抓住”、“一抽”這些不同的動詞中,想象蟬在脫殼這一過程中的艱難與神奇,再現了蟬尾脫殼的奇特情景。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富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再現出生動的畫面,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再現課文內容的習慣,使學生逐漸感悟課文寫具體的方法。
最后綜合歸納,整體把握。在對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再回到整體上來。這個整體把握對前一個整體感知來說,應當對課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這個深入、全面,指的是不僅僅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領會好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
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對課文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符合學生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規律,它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且可以使學生從中學到正確的思想方法,必將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不失為小學高段閱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篇狀寫動物的文章,結合這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因此學習寫作方法并且掌握如何將作文寫具體寫生動?這應該是教學此文的重點吧。
如何教學突破重點呢?我分了幾步走:首先,我幫助學生理清了敘述順序:蟬背——頭——六只腳——蟬尾,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由此,暗示學生,作文這樣寫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寫具體?接著我出示了一組動詞:抽搐、裂開、露出、鉆出、抖動、伸著、向后仰去、向前撲來、抓住、用力一抽。請學生邊對照課文邊描述整個過程。可這樣描述還是不能寫具體,我又出示了一組表示顏色的詞語:金黃色、淡綠色、深綠色、灰白色、棕黑色。請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到顏色的變化,在進行描述。除此以外,課文對于動物的形態描寫之感動也可以感悟一下,如以“蟬尾出殼”為例,可抓住“使勁”、“敏捷”“用力”、“又白又嫩”這些詞語來感悟蟬在脫殼這一過程中的艱難與神奇。以上三步,層層設置,使學生逐漸感悟課文寫具體的方法。最后,進行生動的復述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感悟“神奇”與復述課文要進行重點訓練。
課文為什么能寫具體呢?教學課文時,可以緊緊抓住“聚精會神”這個詞語,使學生了解到“認真觀察”是關鍵。這一步可放在教學完“金蟬脫殼”整個過程以后。
課文中“金蟬脫殼”所引申的另外的含義是否要講一下呢?我認為這不是重點,可以不講,當然如果學生能理解可以拓展一下,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一、透過“藝術品”這個詞語,了解供人欣賞具有的外表的術品的誕生需要一個細刻、嘔心瀝血的.過程,而蟬兒由一只地下只會爬的蟲子變為美麗的會唱歌會飛的動物也需要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二、結合課文第一節中“脫掉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這一舊一新兩個字,了解蟬兒已完全改頭換面,這正是軍事上“金蟬脫殼”之計的引申含義。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4、5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讀、觀、議等方式品味金蟬脫殼的神奇。
3. 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樂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有趣、奇特動人 。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讓學生感受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溫故知新
1.今天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金蟬脫殼。
2.在文中,作者感嘆道:“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課件出示句子)
“這”指的是什么事情?(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神奇有趣,再讀課題。
文中還有個感嘆句也說金蟬脫殼神奇有趣,你能找出來嗎?
出示“這是多么奇特動人的情景啊!”
指名讀好兩個感嘆句。課件點紅“神氣有趣”“奇特動人”
3.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課文,來細細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有趣、奇特動人!
二、精讀課文,積累內化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課文是按照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這樣的的順序來寫的。(教師相機板書:脫殼前 脫殼時 脫殼后)
1.感受奇特動人
脫殼前
下面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金蟬脫殼前的第三自然段,自由朗讀,圈畫出最讓你感到金蟬脫殼時奇特動人的地方,用心體會。
①我們先看金蟬脫殼前有什么神奇動人的地方?
出示:突然,我發現了一只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亮光的蟬蟲,正沿著柿子樹往上爬。當爬到一個枝丫上時,它用腳緊緊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停在那里不動了。
②交流點撥:“我發現一只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亮光的蟬蟲。”這句話寫出了金蟬脫殼的樣子。
預設:我覺得蟬蟲脫殼時全身發著金黃色的亮光,非常漂亮!(因為蟬蟲脫殼通身發著金黃色的亮光,所以被稱為——“金蟬”,真漂亮!那請你來讀一讀)
我從“金黃色亮光”,“肥肥的”這兩個詞語體會出蟬不僅漂亮,而且可愛。(你來讀讀蟬的可愛、有趣。)
我從“緊緊抓住”“停在那里不動了。”可以想象金蟬脫殼時一定很用力,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這是學習語文的很好的方法之一。)
我們一齊來邊讀邊想像,讓金蟬脫殼前的情景在你的腦子里“活”起來。
③作者是如何觀察這一神奇有趣的情景的呢?
抓住“上下搜索”“輕手輕腳”“躲在”“聚精會神”這些體會作者的善于觀察。
脫殼時
(1)品讀金蟬脫殼的順序。
此時的作者已經悄悄地跺在樹背后,準備觀賞這奇特動人的一幕了。請快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看看金蟬脫殼的順序。
出示:“蟬的( )露出來了,接著( )鉆出來了,而后( )出來了,最后是( )脫殼而出。”
背—→頭—→腳—→尾
指名回答——齊讀。
(2)在這個過程中,你覺得哪里最神奇有趣、奇特動人呢?請同學們再來讀課文,可以在旁邊寫一寫批注。
①出示:蟬蟲整個身體……一會兒變成了深綠色。
預設一: “立刻”寫出了蟬露背時很快。“抽搐”“裂開”這些動詞把蟬背出殼時情景寫得具體。可以用手作蟬蟲演示,讓學生有個形象感知。
“保護甲顏色的變化從極淡的綠色—深綠色”,我覺得非常神奇。
教師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體會顏色變化很快、很神奇,就像我們前一課學習的變色龍一樣。(指導朗讀)
②出示:接著,頭鉆出來了……像兩顆花椒籽一樣又黑又亮。
預設:從 “鉆“字我感受蟬的靈活、調皮。
“像……一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蟬的可愛。
“透明發亮”“大眼睛”寫出了蟬出殼后的透明發亮,更美了。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
③出示:最有趣的是蟬出殼時的情景。……整個動作配合的自然協調。
預設:抓住未出殼的蟬尾“抖動”、“伸著”,已經出殼的上半身“仰”、“撲”,再用腳“抓” “抽”,感受其動作配合的自然協調,領悟神奇動人。
④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將這一過程刻畫得栩栩如生,這和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分不開的,我們一齊來讀讀這段話,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細細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小結:這真是奇特動人的情景呀!(點擊板書)
脫殼后
這只蟬已經脫掉了舊衣,換上了華麗的新裝,我們走近去仔細瞧一瞧,它的哪些部位發生了變化?
①重點理解:“奇跡般的變化”:
翅膀、觸角的變化。
身上的顏色由淺而深—深綠色—棕褐色
②蟬兒就像一位魔術師。齊讀進一步感受“奇跡般的變化”,領悟神奇動人。
③指導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