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說課稿(通用3篇)
《包公審驢》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______,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包公審驢》(板書:包公審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包公審驢》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智謀”為主題展開。《包公審驢》是這則故事是教讀課,主要寫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無奈將驢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驢能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地“審”驢捉住了小偷,表現了包公斷案如神。這則故事無論包公還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計謀,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計謀,把智謀用在正地方。這則故事趣味性強。“審驢”看似荒誕,實則包含了小人物的無奈和包大人為民做主,巧用計謀的大智慧。“層次清晰、描寫生動”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審、案、吭、衙、役”“轡頭,掙錢,耷拉,圈欄,一聲不吭,聞所未聞、驚慌失措”等,了解有關包公簡介,搜集包公審案的其它故事。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內容,引導學生按照事情起因,經過,結果給故事列出小標題,即:“驢被偷換,狀告毛驢,細審毛驢,找到毛驢”『這都是整體感知要達到的』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這頭驢是王五唯一財產,因此王五像愛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由于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夸獎一番:‘這簡直是一頭四條腿的寶貝啊!’”“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通過這兩部分對比體會王五丟失驢子后驚慌失措、悲傷的心情。“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等句子又體現了包公的足智多謀。『這是研讀賞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課故事性強,層次清晰,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1、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內容;2、正確掌握本課生字詞;3、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發展過程歸納概括出小標題;4、排演課本劇,盡量還原故事本身,可按自己體會適當增減人物語言以更好表達人物心情。
因為我所帶的班,學生整體基礎不好,閱讀、品位等相對薄弱,故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1、概括本課內容,給故事列小標題;2、體會故事中各角色人物心情,整體品讀課文;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智謀,運用智謀。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入方式是:讓學生“猜一猜:火盡爐冷平添心猿意馬(打一字)和我國宋代一著名清官,廬州(今合肥)人,執法嚴明,斷案如神,他是誰?”用這種導入方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如:(衙役,轡頭,掙錢,耷拉,圈欄)。這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試寫標題。教師板書。(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我讓學生找出王五驢子特點,和被換后瘦驢特點句子,朗讀討論:對比體現了王五的什么心情。再找出包公審案時,描寫包公迅速斷案,足智多謀的句子,加以品評分析正確使用計謀。在此環節針對我班學生閱讀基礎差我可適當提示加以引導。這些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思維、討論,加深了理解和體驗。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匯報交流課下搜集的包公斷案的材料,進一步加深體會包公的智謀,隨后指導學生排演課本劇。
環節5課后作業:說一說你知道的關于智謀的小故事。好處:鞏固知識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排演課本劇。體會文中各角色的心情。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本課我的板書設計為:
包公審驢
包公:遇事冷靜、足智多謀
換驢(小偷)——告驢(王五)——審驢(包公:餓驢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驢,跟蹤驢)——找到驢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包公審驢》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包公審驢》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主題單元“智謀”的一篇主體課文,敘述了包公施巧計審驢,抓住小偷替窮人找回被偷的驢的故事。塑造了包公足智多謀、斷案如神、剛正不阿、維護正義的形象。故事中包公審驢的策略蘊含著過人的智慧,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但表現得較含蓄,需要教師啟導學生去領悟。文中除了具體形象地描述了包公的所作所為,還通過對衙役、百姓的表現的敘述來襯托包公的形象,這種表達方法應加以領會學習。
學生分析:經過幾年學習,學生已具備讀文識字的能力,初步具備把握主要內容,抓關鍵詞句品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學中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自主讀文感悟,把握課文大意,著重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包含著意思,感悟主題,受到熏陶和啟迪。
目標確定: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聯系高段閱讀教學目標,本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學習5個生字,積累“間所未聞”、“冒名頂替”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包公審驢中給自己印象最深的細節,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包公的所作所為,感悟包公足智多謀、斷案如神、剛正不阿、維護正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
3.想象、表演捉住小偷后的情景,加深對“側面烘托”這一表達方法的認識,開發創造潛能,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其中,目標2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需用心指導學生深入探究體悟。
二、教法學法
教學中,教法學法是不可人為分開的有機整體。教是為學服務的。學情學法決定教法,而學法的選擇,又要以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基礎為依據,而且一堂課中,應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通過方法的優化來提高教學的優化。本課教學擬選擇的主要教法學法有:
1.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課文。文中包公審驢的策略充滿智慧,但蘊含于具體敘述之中,應引導學生把前后文聯系起來,并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加深理解。
2.自主探究,合作研討。把探究的重點定在“包公是怎樣審驢的?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研討,感悟包公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啟發式教學。啟發,是古今中外都極為重視的教學原則,是現代教學方法的靈魂。其最大特點是在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時予以點撥啟導,暢通學生思維,促成教學積極有效高質的互動。啟發并無固定模式,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學習之始啟發以激趣,在學習之中啟發以促悟。本課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啟發學生在聯系中理解包公的所作所為,以受到智慧的啟迪。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產生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足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與文體深入對話;應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充分對話、交流閱讀所悟,以引起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還應發揮教師作為閱讀活動組織者和閱讀對話者、促進者的職責,啟迪思維,指導學法,引進價值引導,幫助學生完善認識,促進生命多方面成長。遵循這樣的理念,對《包公審驢》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1.經驗導入,引起閱讀興趣
導入的重要意義在于引起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包公是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古代清官形象,學生對包公也比較熟悉。上課伊始,可以讓學生說說包公給自己的印象,而后導入:包公是怎樣運用他的智慧來斷案,為老百姓伸張正義的。讓我們走進《包公審驢》去看看。通過聯系經驗導入,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和對學習目標的關注,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檢查預習,落實讀文識字
2.教是為了不再需要教
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在自主的語言實踐中才能培養起來。因而自讀自悟應作為閱讀教學的開始,高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⑴ 讀:讀課文,了解大意;⑵識:識生字,熟悉生詞;⑶問:標疑難,提出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⑷查:查工具書、查資料嘗試解決問題(含課后問題)。課堂上,對預習進行檢查,對難讀字音,難記字形進行指導,確保識字課文任務的落實,并疏通一些淺層次的問題,使教學能更具針對性,更多地對重難點進行指導。
3.聯系課題,了解事情梗概
系統論認為,把握整體才能更好地理解部分。學生預習了課文,對教材內容有了初步了解。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嘗試獨立概括主要內容,再進行必要指導,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本文課題概括了主要內容,可引導學生聯系課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經過概括出來。了解事件梗概,為深入理解做好準備。
4.前后聯系,探究審驢策略
教學內容泛化是影響教學實效的一大因素,探究學習更需精選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結合點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引導探究體悟。了解事件梗概后,鼓勵學生圍繞包公的所做所為質疑,而后整合生成探究主題:包公是怎樣審驢的?為什么這樣做?引導學生深入讀文,聯系印象最深的細節交流感受,再自主探究、合作研討。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包公特點。
5.想象表演,促進多方面發展
語文教學應重視語言的理解、積累、運用。讓學生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語言運用規則。課的最后,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以百姓、衙役的表現襯托包公特點的表現方法,啟發學生想象、表演抓到小偷后百姓、衙役的表現,加深對包公形象的認識。在想象表演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開發創造潛能。
總之,本課設計中,我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簡化教學程序,構建簡單實用的教學結構,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力求以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實實在在地發展。
《包公審驢》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換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敘文,記敘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二、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臺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于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了解,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通過三次閱讀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熟知故事大概意思。從而體會包公斷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謀。
四、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大聲快速讀課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詞語,做上標記。
3、用-----畫出描寫主人公包公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
4、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開展)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知文大意。
(三、師生共學,積詞學句。
(四、整體感知,細知文義。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六、課后練習,深化學習。
1、摘抄生字新詞,比一比看誰記得快。
2、你來當導演:
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小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計謀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六、設計思想。
這堂課我基本上是按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模式”設計的。
這次教學我選擇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想完成兩項重點目標:一、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二、讓學生掌握熟練地閱讀方法。從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促使他們去自學。因為自從給五二班代課以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的孩子心理太壓抑了。長期的老師代辦教學讓學生形成了課堂等待。致使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沉默。這種狀況讓我時常發慌,但卻不能發火。孩子們已經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語如金,我們只有慢慢的去引導,師生共同去實踐。加之學生作業中錯字別字,語言不通等等問題,都給我們指出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嚴重的有問題。因此我從一開始就將注重基礎,培養自學放在重要的位置。
學習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方法,讓我真切的看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魅力。更加堅信了我“重基礎,養自學”教學思路。
在對課文的理解方面,這節課我注重的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受,我認為只要學生能大體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經成功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環節基本上使學生完成的。從學生的回答來看70%學生掌握了課文大意。
七、課后反思。
示課活動已結束,但是那一課的教學情境仍然歷歷在目。我覺得在四方面有所進步:1、能相信學生,敢于給學生放手學習的機會。2、基本掌握了魏書生六步教學的過程。3、導學比較自然輕松,教學過程流暢。4、掌握了制作課件的相關方法,能獨立完成課件的制作。但也發現了許多問題:1、形式過重,實效不強。2、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課堂閱讀不夠深入。3、朗讀指導力度和方法比較欠缺。4、導課環節過于費時,效果不佳。5、注重了課件的應用,忽視了板書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