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賞識“差等生”
首先,教師要以公平合理來賞識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同學關系中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作為教師就要帶頭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用“無色的眼鏡”來看待每一位學生,做到公平。專家在定義教育公正中指出:教師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內容。在上述的這一課堂中,雖然我處理問題時不夠深思熟慮,但并沒有因為他是“差等生”而不讓他來回答問題;也不因為他是“差等生”,而把吵架的原因全歸于他。記得自己上中學的時候,幾個同學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對我們說:“老師辦公室的大門永遠只為兩類學生打開——一類是神氣活現的班干部;另一類是調皮搗蛋、考試屢掛紅燈即所謂‘差等生’。”是呀,現在仔細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差等生”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教師要想自己做到公平合理就應該增強學生的公平感,而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公平合理地“賞罰”學生。例如在班級里,當教師對某個學生的成績進行表揚時,如果這個學生發現其他同學與自己同樣的成績得到教師更高的贊賞,那這個學生就會覺得教師的獎賞不公平。這樣教師對不同的學生取得同樣的成績而給予不同程度的表揚,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不公平感。同樣的道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懲罰時,對犯同樣錯誤的學生,總偏向于平時成績好的學生給予輕微的懲罰,甚至免于懲罰。而對于平時影響不好成績又差的學生給予更嚴厲的懲罰。這樣,教師的獎勵容易削弱“優等生”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懲罰容易傷害“差等生”學生的自尊心,而教師的這種獎懲方式對學生所造成的不公平感也削弱教師權力的影響力。所以教師在賞罰學生時,要做到賞罰有據、賞罰有度、賞罰公平,決不能受個人的第一印象和愛憎親疏所干擾。
其次,教師要以關愛的態度來賞識學生。每個學生都需要教師熱情的關心和耐心的教育,然而一個“差等生”更需要教師慈母般的關愛和百般的呵護。任何一個學生都愿意和老師攀談學習和生活感受,期待老師的愛心。同時,他們對老師又有畏懼感,不敢與老師接近,尤其是“差等生”更不敢接近老師。要解決這種情形,這就要求老師像朋友一樣,深入學生中間,用關愛架起溝通的橋梁,即教師的關愛是溝通教師與學生心靈的橋梁。因為教師只有關心,尊重學生,才能去深入了解并分析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而學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經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看出了教師的善意和對自己的真誠愛護,就會產生對教師的親切感,他們才能消除畏懼,敞開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向教師傾訴,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誨,即“親其師,信其道。”例如上述課堂中的那位學生,我在下課后,把他單獨留了下來想與他進行交流。可是,一開始我不管問什么他都不回答,只是低著頭。這時,我感覺自己需要另一種方式與他溝通,我便說:“我覺得你一點都不笨,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雖然那位同學說你笨,這是他的錯,但作為學生你不應該上課那么大聲。張老師把你留下來是想與你交個好朋友,你以后有什么困難盡管來找我,我會盡力來幫助你的。”聽了這話他哭著說:“張老師我錯了”。又慢慢地向我說了他很多的事。原來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一直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學習上沒有人管,成績一直很差。也就因為成績差,同學們都說他笨。聽著聽著,我的眼淚也快流出來。深深地吸了一囗氣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希望你能用你聰明的腦子好好學習,把學習跟上去,有什么困難就盡管來找我這個朋友。”從那次談話后,每節課我都留心他,發現他變了很多。同學們不再喊他笨了,也都和他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