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
【學習者分析】
通過整章的學習,學生對程序設計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程序的結構、算法流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通過實例加深學生對程序三種基本結構的理解。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是對本章知識的小結、整理和提升。本節總結歸納了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分析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及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
·教學難點:
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并能畫出它們的流程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學實例的分析,讓學生體驗利用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編寫計算機程序,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理念和方法】
通過教學實例的講練,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體驗思考,講練結合,以任務驅動等方式來完成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
以實例分析深入展開,小結歸納,將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和特點一一呈現,通過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從中慢慢理解并掌握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的執行過程,最后完成課堂自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教學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我們學習了“求圓面積”的程序,請看程序段(演示),程序中語句的執行是如何的?
教師解釋,程序的執行是按順序從第一條語句開始執行到最后一條語句,這種程序結構稱為順序結構,是程序三種基本結構的一種。
學生思考,回答。
引起學生的思考。
新課講授
順序結構的基本概念
順序結構是最簡單的程序結構,它是由若干個依次執行的處理步驟組成的。如圖,a語句和b語句是依次執行的,只有在執行完a語句后,才能接著執行b語句。
學生聽講解,觀看流程圖,并思考問題。
了解順序結構的執行過程。
順序結構程序的實例分析
應用舉例:交換兩個數的值。
題目:輸入兩個數,然后交換這兩個數,再輸出它們交換后的結果。
(1)分析問題。
教師提示要交換兩個數,要利用幾個變量來保存數據?
學生思考。
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明確順序結構的執行過程。
(2)分析程序的執行步驟,畫出流程圖。
第一步:輸入兩個變量a、b的值。
第二步:利用第三個變量c來進行交換,交換的過程如下:
c=a
a=b
b=c
第三步:輸出交換后a、b的值。
分析程序的流程圖。
(3)講解程序的編寫。
private sub form_click()
a=inputbox("輸入第一個數a:")
b=inputbox("輸入第二個數b:")
c=a
a=b
b=c
print "交換后a=";a, "交換后b=";b
end sub
學生觀察,理解程序的執行過程。
(4)教師巡堂指導。
學生做練習一。
通過實踐,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5)教師小結順序結構的特點。
1. 執行過程是按順序從第一條語句執行到最后一條語句。
2. 在程序運行的過程中,順序結構程序中的任何一條語句都要運行一次,而且也只能運行一次。
學生聽講解,做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