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一單元“位置”整體規劃
2.根據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特點,提供豐富的情境,幫助兒童體驗空間方位。
兒童對空間方位的確定至少有三種形式:(1)以自身為中心的確定。即用主體自身與目標物之間的位置關系來標明目標物的具體位置。如兒童背靠著物體,說物體在他的后面。(2)以自然標志物為中心的確定。即用環境中的其他物體與目標物之間的關系來標明目標物的具體位置,如茶幾在沙發的前面,電視在柜子的上面。(3)以抽象的形式的確定。如用地圖來描述目標物的位置。一年級兒童的思維正處在前運算階段的末期,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思維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動來進行。如要確定一個站在對面的人的左右,開始兒童需要親自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才能確定,以后才能逐步想像自己處在那人的位置,以此確定其左右。因此,教材以前兩種形式為主,創設了適合學生操作的情境,使他們一方面親身體驗生活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體會到空間方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長江大橋的圖畫(如下圖):藍天下雄偉的大橋橫跨于長江,一艘輪船正穿橋而過,橋上的鐵道上正奔馳著一列高速列車,鐵路上方的
公路上正行駛著一輛輛形態各異的汽車,橋頭左右兩邊屹立著的三面紅旗仿佛正迎風招展,好一幅雄偉壯觀的景色。學生從中不僅根據輪船、火車、汽車三者的位置關系,認識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國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氣。
在位置關系不變時,對于兩個物體,上下位置關系是絕對的,但對于三個物體,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也會不同。如左圖,火車對輪船來說,在輪船的上面,火車對汽車來說,卻在汽車的下面。它們之間的上下位置關系,教材列舉了幾個,其他的關系則讓學生自己去辨別。
在此基礎上,教材通過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1題,讓學生把數學書、語文書和鉛筆盒按教師要求的上下位置關系擺放,加深對上下位置關系的認識。
教學本節內容時,主要讓學生判別兩個物體的上下位置關系,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或改變物體的位置,使學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對性。
2.前、后
(1)教材通過排隊上車圖,說明前后位置關系。在教學時,既可以利用此圖也可以讓本班同學進行實地演習,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可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確:前后的標準一般是面對的方向是前,背對的方向是后,而且參照物改變了,前后可以轉換。
(2)站牌圖:可作為教學資源供教師使用。
排隊可以根據臉的朝向判斷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斷要難一些,離終點或目標物越近的是前面的。
“做一做”中通知過擬人的小狗游泳比賽圖,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前后及相對性。
3.左、右
(1)建立左、右標準 (此內容提前放在第一學期學習)
對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兒童有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判斷左、右的根據是身體的左、右兩半,后來有人證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絕對優勢作用的不是身體,而是手。也就是說,兒童建立左、右的過程是:先將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聯系,然后再與自己身體的兩邊對應起來,最后以自身為標準來進行判斷。教材教學左、右概念時,就是按這樣的順序來編排的。例1讓老師背對著學生,學生模仿老師舉右手,觀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讓學生說明左、右兩只手的習慣性分工,將左、右與自己的左、右手對應起來, ②再通過“做一做”第1題,初步感知身體的左、右,③再通過“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以自身為中心確定物體的位置,但要判斷的不是自己身體上的,而是自身周圍的。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