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學習的現實起點 實現意義建構
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經具備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技能積累,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許多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開始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還有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對新課知識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實際并非如此,即現實起點高于邏輯起點。因此,我們不妨多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在課堂中再現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從而在理解和內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意義建構。例如:新世紀一上“認識鐘表”一單元的起始教學。
師:小朋友們,平時你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呢?
生1:起床——吃早飯——上學——上課……
生2:起床——早鍛煉——上學……
師出示教材中《小明的一天》(已打亂順序,且沒有時刻提示)
師:這是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一天的生活,請大家和同桌說一說小明這一天都干了什么?(生略)
要想更準確地知道小明在什么時候做這六件事,我們該請誰幫忙呢?
生:鐘表(師出示課題)
師:猜猜看,你認為小明會在早晨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上學?
生1:7點起床,7點半上學,我平時就是這樣的。
生2:8點起床,9點上學。
生3:不行,8點起床太晚了,上學要遲到。我猜是6點半起床,8點上學。
生4:我猜是6點起床,7點半上學,因為小明的爸爸媽媽要上班,所以起床要早一點。……
師: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們就按生4的意見,讓小明6時起床,還可以進行晨練,鍛煉身體,吃早餐后7時半上學,這樣可以嗎?(板書:6時 7時半)
師:下面請小朋友們從信封里找一找,看有沒有6時和7時半的鐘面。如果有,分別貼在起床和上學這兩幅圖的下面。(事先準備10個左右整時與半時的鐘面供學生選擇,同桌兩人合作)
師:你是怎么看出這是6時的?(長針指著12,短針指著6,就是6時)
師:長針和短針有名稱嗎?你們是怎么區別他們的?
生: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媽媽告訴我的。
生:長長瘦瘦的是分針,矮矮胖胖的是時針。
師:那7時半你們又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生:分針指著6,時針在7和8的中間。
生: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7不到8,因為我知道時針是這樣走的。(做順時針手勢)
同桌互指互讀,然后讓學生將這么多的鐘面分類。……
這是第一冊的內容,盡管教學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非常典型的現實起點高于邏輯起點的一個范例。本課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適當調高思維的梯度,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通過觀點的交流和辯論,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對鐘表的認識,更明確了鐘表上的時刻與生活的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