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材一年級《輕重》教學反思
北師大教材一年級《輕重》教學反思
作為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教材教學實踐中,我感到:運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而且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根據這一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去體驗,給學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現在的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極豐富,對物體的輕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已經會簡單比較物體的重量。我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猜一猜一枝鉛筆和一枝鋼筆誰輕誰重,并說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據長短,有的根據大小,有的根據材料的質地來猜,我沒有做出判斷,而是讓學生自己來掂一掂,親自來體驗一下誰輕誰重。學生很容易就得出結論。然后我又出示了兩個物體的重量很接近的蘋果和梨,掂一掂很難掂出他們到底誰輕誰重,該怎么辦呢?這時,我出示了實物天平。用天平稱一稱就能準確地比較兩個物體間的輕重,來推斷一個蘋果比一個梨重。最后,我拿出兩個一樣的小砝碼放在天平的一邊,另一邊放上一個等重的大砝碼。我讓學生觀察天平,讓他們說一說觀察的結果:兩個一樣的小砝碼和一個大砝碼一樣重。這時我抓住時機,提問學生:那么一個小砝碼和一個大砝碼比較的話,誰重誰輕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結論,一個小砝碼輕,一個大砝碼重。
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比輕重的探索過程,學生就會產生比較深的感受.
北師大版《輕重》教學反思
周三我講了《輕重》公開課,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第20,21頁內容。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比輕重的過程,討論探究,出比較輕歸納總結出比較輕重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輕重的含義,和掌握比較輕重的方法。在這里我主要通過課件展示,實物對比來突破重難點。
這一節較好的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和對比較輕重方法的總結歸納做的非常好,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我主要通過緊扣教材由教材引發學生思考地方法將輕重的概念及比較輕重的方法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設計了動手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輕與重。還設計了猜一猜環節,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發現能力。中間我還有通過觀察天平來比較物體輕重的環節,學生較好的完成了我預計的教學任務并且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很好。
通過講公開課我也認識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比如,課堂進程太快,特別是對重點內容的反復練習沒有到位,本來設計的課堂進程是一節課習題講不完,留著自習課在講,可是到后來不僅習題講完了,加上自己做的小黑板上的題都講完了,課后分析原因,覺得自己對重點內容的講解不夠深入,導致課堂進程太快。
課后我的師傅鄭老師以及低數辦公室的所有老師也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給與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總的來說分為以下幾點:
1, 這節的重點內容是比較輕重,那么“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就是著重練習的內容,這點應該帶領孩子們反復練習,而我對這部分的練習有點少,應該著重練習增強學生記憶。課堂進程有點快,這也是因為對“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內容的練習有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