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教學案例
我從情境引入:“同學們,今天小熊和小猴去游樂園玩,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學生聽到要去游樂園,個個都高興地說:“好!”這時我播放課件,課件出示小熊和小猴玩翹翹板的畫面。我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大聲說:“玩翹翹板。”誰能告訴老師小熊和小猴比:誰重?這是很多學生都舉起小手,小朋友都說小熊重!我接著問:“你們都說小熊重,誰愿意說說理由?”話剛落,小朋友個個都說:“我來。”我叫了一個平時不愛舉手的小朋友回答,“因為小熊在下面,小猴在上面,所以小熊重”我問:“你們認為對嗎?”小朋友們異口同聲說:“對”,看來他們的生活經驗還是較豐富的。當我講“練一練“習題三時,當時的情況令我束手無策。我出示習題圖片,一個天平稱里是一棵白菜和一個蘿卜,一個天平稱里是一個蘿卜和一個茄子,比較這三種菜誰最重,誰最輕,當我問“白菜、蘿卜、茄子誰最重?”
“白菜重。”
“為什么?“
一個小朋友說:“因為白菜大。”
“大的東西一定重嗎?”
“街上賣的棉花糖你吃過嗎?”
“吃過。”
“棉花糖那么大,老師的這盒粉筆比棉花糖小,是否棉花糖重?”
“不是。”
“大的東西不一定重,是嗎?
“是。”
“還有不同想法嗎?”
沒有學生回答。看來學生還不夠靈活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我多次提示,學生依然表情茫然。由于時間關系,我只好暫時擱下轉到下一題,兩個天平,一個天平是兩只螃蟹和一條魚一樣螃蟹重,一個天平是一條魚和四只蝦一樣重,
“一條魚、一只螃蟹、一只蝦,誰最重,誰最輕。”
“魚重。”
我讓孩子說說理由。居然說“魚大,所以魚比蝦重。”
“誰最輕?”
孩子說的答案不一,看來學生還沒有等量代換的意識僅僅是從物體表面尋找答案。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只好擱下懸而未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