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教學設計(精選4篇)
輕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第20頁的“說一說”“掂一掂”“ 掂一掂,稱一稱”,第21頁的“練一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經歷比輕重的過程,并能用正確的方法比較輕重。
2,通過實踐練習讓學生探索出比較輕重的方法,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誰輕誰重。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討論,探究等方法來總結歸納出比較輕重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比較,敘述,探究的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輕與重的含義
突破方法:通過課件展示初步創建輕重概念。
難點:歸納總結出比較輕重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過觀察總結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歸納出比較輕重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天平,蘋果和梨各一個(質量相差不大的),一本書和一個盒子。
教學過程
<1>故事導入,引出課題
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玩嗎?(由小朋友們喜歡去的游樂園開始本節內容,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小朋友都說喜歡)好,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游樂園去看一看,好不好?(小朋友齊聲說好)請看大屏幕。ǔ鍪局黝}圖1)
師:我們的游樂園里已經來了好多客人,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誰愿意告訴大家你的發現,舉手示意老師!
生:我發現了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蹺蹺板
師:哦,這位小朋友發現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蹺蹺板,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發現了?
生齊:是!
師: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蹺蹺板你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舉手示意老師。
生:小熊沉下去了,小猴子被蹺得老高!
師: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小朋友們認真思考,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生:因為小熊重小猴子輕!
師:哦,因為小熊重小猴子輕!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輕重。(出示輕重)
。ㄟ@里主要想通過游樂園的場景引起學生興趣,并培養孩子們認真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看一看)
師:小朋友剛說了因為小熊重,所以才會沉下去的,那小熊比誰重呢?(引導學生感知比較對象,并用準確的語言描述)
生:小熊比小猴重!
師:小熊比小猴重那反過來小猴比小熊… ...?
生:輕!
(帶領學生讀“小熊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熊輕”)
師:小朋友們是怎么知道小熊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熊輕的?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進行小結:有很多物體的輕重我們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較物體輕重。老師請兩位體重有明顯差別的同學起來,讓學生通過看來比較他們的輕重,用眼睛觀察教室里的物品,用誰比誰重誰比誰輕說一句話,帶領學生重復練習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3>實踐操作,發展認知(掂一掂)
師:剛才我們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較了小動物的輕重,現在老師這遇到了問題,想請小朋友幫忙解決,小朋友們愿意幫助老師嗎?
生:愿意!
師:(出示教具書和盒子)老是想知道他們誰輕誰重,小朋友們看一看先猜一猜誰輕誰重,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上來用手掂一掂,看誰的猜想是正確的。
是進行小結:有些物體如果我們不能眼睛直接看出來了,這時候就得用小手掂一掂了。
<4>遇到困惑,深入理解(掂一掂,稱一稱)
師:同學們表現很好,老師要獎勵一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出示教具蘋果和梨)。老師在家偶一個同學上來用手掂一掂,看誰輕誰重。
。ㄐ∨笥褌儾荒芘袛喑鲚p重或者得出不同的答案)
師:小朋友們的答案不一樣,這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生齊:用稱稱一稱。
(老師出示教具天平,練習用稱一稱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
老師對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進行小結。
<5>出示小黑板習題,帶領小朋友們熟悉知識
多媒體出示課本21的“練一練”
做練習。
輕重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簡易天平、藍、黃、顏色的盒子各一個。
一、創設情境,初知輕重
師:星期六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里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動物?(出示主題圖)它們在干什么?
學生回答后,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小熊、小猴 貼畫 畫蹺蹺板)從它們玩的蹺蹺板中,你知道了什么?
。ò鍟狠p重)
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讀題)小朋友小眼睛真亮,通過觀察就看出誰輕誰重。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說一說
如果老師和這位小朋友玩蹺蹺板,猜猜看會怎樣?如果這位小朋友和那位小朋友比呢,(身高、體重相差比較明顯的兩位小朋友)誰輕誰重?一眼就看出誰輕誰重了,真能干。ò鍟嚎矗┰谠蹅兘淌依锬膬蓸訓|西相比你一眼就看出誰重誰輕的?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哪兩樣東西相比,我們一眼就看出誰輕誰重的?
教師出示兩個盒子(藍色盒子大而輕,黃色盒子小而重)猜一猜哪個輕哪個重?(請多名學生猜)請你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學生發現藍盒子輕,黃盒子重)請多名學生驗證。
總結:看來僅憑我們的眼睛來判斷物體的輕重還不夠,有時還需用手掂一掂。(板書:掂)
2、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教師手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猜猜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么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我們就用掂的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請多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猜一猜數學書和口算訓練哪個輕哪個重?為什么同一本數學書剛才輕,現在又變重了呢?(比較的東西不一樣,結果就有可能不一樣)
(4)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什么輕,什么重?(兩名上前講,多名學生座位上講)(請小朋友把輕的舉高一點,把重的放低一些。選兩個結果不同的,打開文具盒看一看,揭示結果不同的原因)。
請小朋友掂一掂自己帶的物品,說說什么輕什么重。(多名學生交流)
3、稱一稱
小熊和小猴子一邊玩蹺蹺板一邊唱歌,(小猴子和小熊玩蹺蹺板,1呀1呀121 ……)邊上地小狗羨慕極了,小狗說:“小熊,你讓我玩玩吧,你這么重,都把小猴子翹到天上了,快讓我玩吧!”小熊說:“好啊”小狗坐上蹺蹺板,一下就被翹得老高,小狗說:“原來小猴子比我還重呀!”小朋友,你知道誰最輕,誰最重?
看來難不倒小朋友,可方老師碰到一個難題,小朋友愿意幫忙嗎?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辦呢?誰能幫上忙?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板書:稱)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兩邊托盤里沒有放東西或放一樣重的東西時,天平的兩邊是一樣高的平平的。哪邊重指針就偏向哪一邊)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誰能看出來?為什么?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稱一稱
說說誰輕誰重。
小組匯報。適時鼓勵,其他同學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對匯報者給予評價。
師總結:對于重量很相近的物品,我們可以采用稱一稱的辦法。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小猴子和小熊可佩服小朋友了,說你們是最棒的。但是方老師想再考考小朋友,讓其他老師看看咱們班的小朋友的出色表現。
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2、獎勵一個故事(音樂)。(小熊、小猴子,小狗)
輕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20頁——21頁
教學目標:
1.利用已有的經驗,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
2.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3.在比較物體輕重的過程中,認識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師準備:天平、玩具兩個、1個梨子、1個蘋果、翹翹板一個、墨水盒兩個。
學生準備:水果兩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個新朋友,想認識嗎?(師出示圣誕老人和天線寶寶)。兩個好朋友來到公園坐翹翹板,仔細觀察翹翹板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天線寶寶那邊沉了下去。
師:那為什么天線寶寶這邊要沉下去,圣誕老人那邊要翹起來呢?
生思考:因為天線寶寶更重。
師引導生說完整的話:天線寶寶要比圣誕老人重。
今天老師就要和同學們來學比輕重(板書課題:比輕重)。
二.講授新課。
1.感知輕重(用眼睛就能判斷的輕重)
、賻煟汉⒆觽兿胱雎N翹板嗎?想坐的孩子請坐直。
請一生伸開雙手來當翹翹板,老師和另一生來坐翹翹板,全班孩子用手勢來表示翹翹板的變化。
并請生來完整的說兩句話。(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②師:孩子們真能干,那你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找找物體,并說出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2.掂一掂(用眼睛不好判斷的)
師左手拿一個藍墨水盒,右手拿一個紅墨水盒,(大小、形狀完全相同)請生猜猜誰重誰輕?
生在下面有不同的答案
師:請認為他們一樣重的孩子用手勢告訴老師。
請認為紅墨水盒比藍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勢告訴師。
請認為藍墨水盒比紅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勢告訴師。
師:啊!大家有不同的意見,那我們用什么辦法來判斷呢?(引出掂一掂)
請生來掂一掂兩個墨水盒,結果是:紅墨水盒比藍墨水盒重。
師:這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墨水盒,為什么會有輕重呢?
師打開兩個墨水盒。
生大笑,原來紅墨水盒里有墨水瓶,藍墨水盒里沒有墨水瓶。
師總結:孩子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欺騙,應該多親身去體驗感受一下。
活動:生拿出帶來的兩個水果掂一掂,掂完后自己小聲的告訴自己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請生匯報,強調說完整的兩句話。
3.稱一稱。
師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子各一個。
師:小朋友們猜一猜: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學生根據肉眼無法判斷,因而會出現不同意見之間的沖突。)
師: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判斷究竟誰輕誰重?
生:用手掂一掂。
。ń處熆砂牙婧吞O果給這位同學,讓他用手掂一掂。由于兩個水果輕重相差不大,所以手掂不容易比輕重。)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種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比較輕重的工具。(師出示天平稱)
師:這是一架天平稱。我們利用它來比一比,蘋果和梨究竟誰輕誰重?
(師示范)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天平的變化。
生興奮地說:梨子比蘋果重,蘋果比梨子輕。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放梨子這邊沉下去了,放蘋果那邊翹起來。
師:孩子們真聰明。
師繼續演示天平,生說。鞏固練習。
三.練一練
1.練一練第一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學生反饋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理由。
2.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討論。
師提示:是1個蘋果和1個橘子相比較。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活動課,但上完課后我感覺孩子們根本沒有動起來,仔細想了想,原因主要是出現在我的身上。在設計課時,整個一堂課的主體思維是很清晰的,開課的生動有趣性也做到了,但是在本課的第二個活動環節上(掂一掂),由于我的準備不充分,以及口令不明確,造成了孩子們沒有根本的動起來,活動就成了一種形式了。既浪費時間,又沒有起到它的效果,孩子們從這兒就開始精力分散了。我的組織教學語言還得加強,對孩子的評價要做到生動有趣。做到用語氣語調的變化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問題思考:一年級的孩子有必要進行小組活動嗎?
輕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游戲”感受輕重
(一)游戲
教師介紹游戲:游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后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么挑呢?
。ǘ┙處煶鍪緝蓚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并同時遞給學生并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三)小結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們的兩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匯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愿意嗎?
(一)實驗一
教師:我看到想參加我們活動的同學,現在都已經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給他.
1.發藍盒子和綠盒子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 ,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說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誰輕誰重,趕快試一試!(學生動手掂.)
4.說說你的感受?還想接著玩嗎?
。ǘ⿲嶒灦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著老師呢.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說給同學聽聽.
2.教師請同學說自己的猜想.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么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5.這次為什么很多同學沒猜對呢?
6.小結:看來,并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三)實驗三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里,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么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么不發表意見了,有什么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么辦?(動手掂一掂)
4.說說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教師提問
(1)你們有同樣的感覺嗎?(學生出現分歧.)
(2)咱們的意見不一樣了,這可怎么辦呀?
(3)看來,在有的時候用我們的一雙小手也不能準確的判斷出物體的輕重了,那么有沒有辦法呢?
(4)小組討論,匯報.
。5)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并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對學生提出的方法,盡可能給予演示.同時,要考
。ǘ┩瓿烧n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