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小學數(shù)學義務教育課程北師大版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輕重》。本節(jié)課在學生通過對大小、多少、長短、高矮的比較學習較后,初步體驗了對應比較的思想后,進行教學的。輕重的認識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孩子能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直接而準確的判斷一些物體的輕重。例如把一瓶牛奶和一支粉筆的質(zhì)量進行比較,大部分的孩子能馬上說出一瓶牛奶比較重。這就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起點。但對于一個剛剛走出幼兒園的一年級小朋友來說,能直接判斷某些物體的輕重,是否就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了解并熟悉物體間的輕重關系了呢?答案一定是“不”。為此,我依據(jù)教材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預設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動手實踐和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精神。
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來比較事務輕重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輕重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中介物體和等量代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
其中教學重點是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教學難點是通過等量代換能對三個物體之間進行輕重的比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目就是讓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并使之成為一種思索的活動。數(shù)學教學應當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學生的實踐體驗為主線,通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學生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獲得數(shù)學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練習中提升、回顧中總結(jié)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情境中體驗:我們班的何文聰同學和古茂城同學是對好朋友,上體育課的時侯,他們玩起了翹翹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看到了什么?一個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實情境導入讓全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們在玩翹翹板”“何文聰在下面,古茂城在上面”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翹翹板出現(xiàn)了不平衡,一頭高一頭低“老師,我知道那是因為何文聰比較重,古茂城比較輕。”孩子馬上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至此,至此引入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就來學《輕重》這一課”
活動中探索::“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把尺子和一支鉛筆”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此時認知矛盾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單用眼睛看經(jīng)驗估計這樣的判斷方式已經(jīng)不夠用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忽然一個孩子左手拿尺子和右手鉛筆在手上掂一掂時,其他的孩子開始了關注開始了模仿,“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源動力來自模仿與創(chuàng)新”我想我的孩子們已經(jīng)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盡管如此,可是問題還是出現(xiàn)了,一部分孩子的說自己的鉛筆比較重,一部分說自己的尺子比較重,矛盾再一次出現(xiàn)。“同學們,你們除了用手掂一掂,之外還能想到其他辦法嗎?”天平——這個測量物體質(zhì)量的計量工具被順理成章的引入了課堂,當我把鉛筆和尺子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時,答案昭然若揭。此時的孩子已然體會到,當我們無法用雙手很準確的感受出輕重時,我們可以借助工具!從而完成預設目標中的通過實踐,讓孩子體驗具體比較輕重的方法。
練習中提升:數(shù)學練習題的設置講究的是層次感,讓優(yōu)劣各異的學生都能在這節(jié)課學有所感,學有所悟。
練習題一,我通過課件出示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個蘋果和一個菠蘿,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題目非常基礎,難點卻是如何引導學生表述清楚。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練習題二課件展示一個蘋果和兩個桔子放在天平的兩端,天平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一個蘋果和一個桔子誰輕誰重?此題的設置目的是幫助孩子體驗比較時的一一對應關系,讓學生通過簡單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蘋果比一個桔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