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支鉛筆》教案(通用6篇)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1
課題: 有幾支鉛筆 第1課時(總第 課時)課標內容以及分析《有幾支鉛筆》是北師大版教學第一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一課時——《5以內的加法》。這是學生入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加法運算,也是第一次接觸數學運算。加法計算是四則運算的基礎,加法的意義對于其他數學運算的理解有著輔助作用,對今后的數學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教材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經驗積累和親身感知,從圖中的情境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經驗體驗加法的含義,并且讓學生在正確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能夠看圖正確地列式計算,會用加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教學目標1、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驗加法的含義,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2、 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3、 形成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重點難點理解圖意并正確列式。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并根據加法的意義列式。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 直觀演示法教學用具課件、每人5支鉛筆 桃子圖片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師:今天,魔術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小魔術,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動畫演示魔術師表演的鉛筆魔術。(左手先變出兩支鉛筆,右手再變出三支鉛筆。魔術師慢慢將兩手合攏。)師:同學們,看了魔術師的表演你可以提什么數學問題?生:現在魔術師手上有幾支鉛筆?師:我們一起來學學魔術師剛才的表演,來解決這個問題?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學生活動并回答。師:我們還可以用算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列式計算。板書課題二、合作交流 建立模型1、看圖列式。師:①要知道魔術師手上一共有幾支鉛筆就是把兩次變出來的鉛筆合起來,像這樣的問題我們用加法計算。②列式的時候,2支鉛筆就寫2,3支鉛筆就寫3,用“+”符號表示合起來的意思,一共有5支,就寫成“=5”。板書2+3=5這個算式就表示“2支鉛筆和3支鉛筆合起來一共是5支鉛筆”,讀作2加3等于5。學生齊讀:2加3等于5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重要符號“+”號,這個符號叫加號,全班把這個“+”號讀一遍,并用手在桌子上寫一寫。學生齊讀,并用手在桌子上寫。③師:以后我們想知道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計算,我們把用加法計算的式子叫加法算式。學生齊讀:加法算式。④小結:2、3、5分別表示什么?“+”表示什么?5是怎么得到的?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2.擺一擺。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桃子圖,用你們的桃子圖片和老師一起動手擺一擺。我們先擺第一幅圖,左邊擺一個,右邊擺3個,一共是幾個桃子?說說1、3、4各表示什么?為什么用加法?你會填書上的空嗎?后面的三幅圖請同學們自己照著書來擺一擺,一邊擺一邊讀出式子,把書上的空填上,并且說一說。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學生擺圖、列式、交流。教師檢查。 3.試一試。①師:同學們看到這幅圖,誰能說一說圖里的內容,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②師:剩下的這幅圖,你們跟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圖里的內容,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由同桌的小朋友列式計算。學生活動,教師檢查。4.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有那些數學問題可以用加法來解決,小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請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三、數學小故事。師:老師這里有一個算式,哪位同學能夠根據這個算式來編數學故事,提出數學問題?列式:1+4=5四、對數小游戲。師:老師和同學們來玩一個數字“5”的對數游戲。老師出一個數字,然后同學們出一個數字,這兩個數字加起來要等于5。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玩。 五、分層練習 辨析算理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同桌互相說一說圖的內容,然后列式計算。第3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蘋果是怎樣變化的,并找出規律,完成練習。第4題,有一位小朋友叫蓬蓬,他邀請小朋友們到他家玩。他家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到他家里去看一看,蓬蓬家里有哪些加法算式?你會說嗎? ①4人一組說一說、算一算在這幅圖中,有哪些加法問題,怎樣列式? ②集體討論.比一比哪組找到的多.(發散式習題鞏固學生對加法意義的認識。)六、收獲。師: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小結整節課的學習內容。) 通過直觀形象的動感畫面,簡明、生動的創設與內容相符的情景,是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魔術師變魔術和自己學變魔術的具體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 學生從直觀的動作、圖象抽象出數學符號,再通過將數學符號具體化的過程中體驗加法的含義,初步建立模型。 通過動手擺將加法算式中的加數、和分別與具體實物建立聯系,明確加法的實際意義。 由圖片情境輔助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一步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數學的思考方法,形成書部應用數學的意識。 練習5以內的加法計算。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這一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含義。 課后反思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
2、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
教學重點:加法意義的理解
教學流程設計:
一、有幾枝鉛筆(學生擺)一共幾個人。
1、先讓學生觀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來3個小朋友,一個幾個小朋友?
2、讓學生擺一擺,同桌合作。
3、說一說,擺的意義。
4、認識加號
2+3=5
二、擺一擺,自主探索
學生根據圖片,自己擺一擺,說一說。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三、實踐應用
1、讓學生觀察后說出算式,說一說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做?
2、第1題,學生自己計算后核對。
3、先根據圖意,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小組交流。說一說,自己是這樣想的?
4、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
5、說一說,你、在生活重發現的加法問題。
四、教學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3
《有幾枝鉛筆》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的開始。本課是學生學習加法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認識了1——10這些數字的基礎上學習的。為后續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一、說的訓練。
如:請學生認真觀察說一說老師每只手上各有幾枝鉛筆,然后老師做合并的動作,再讓學生把這個過程完整的說一遍。(一邊有3枝鉛筆,一邊有2枝鉛筆,一共有幾只鉛筆。)請個別孩子說了后再請全班的同學這樣完整的說一次。在“擺一擺”“練一練”等環節中也注重強調要求學生說完成的話的訓練。……
二:動手操作的訓練。
無論是在主題圖的教學中,還是在“擺一擺”“練一練”環節中,我都注重引導學生用小棒代替圖上的實物進行操作,切實體會加法的含義;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進行正確計算。
三、與實際生活像聯系的訓練。
讓學生通過找一找身邊的加法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知識并不神秘,就在我買的身邊。
四、其他方面。
我上課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直是語速較快。上屆的孩子由于已經習慣了我上課,在語速上我也沒刻意去注意。現在因為是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特征,聽的能力還較弱,因此在語言表達上,我盡力注意語速適中,讓孩子能聽明白,聽懂。教學的方式上注重步驟分明,層次清晰。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4
課題有幾支鉛筆第1課時
課標內容: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法的含義;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教學目標:1、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加法的含義。
2、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善于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理解加法的含義,正確計算
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掛圖、小棒、鉛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理解加法的含義
1、師:右手出示2支鉛筆,問:老師手上有什么?板書:2
左手出示3支鉛筆,問:這只手上呢?板書:3
生:說一說“2”和“3”分別表示什么
2、師:合起來是幾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加法。
(由設置情境直接引入教學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索新知
1、師:2和3合起來就是5,試一試用算式寫出來。
生:獨立嘗試。
2、小組交流:2+3=5①、“5”表示什么?
②、認識“+”、“=”
(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究,自主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
3、擺一擺:擺小棒
①、先擺1根,再擺4根,和起來是幾根?
②、先擺2根,再擺3根,和起來是幾根?
③、先擺3根,再擺2根,和起來是幾根?
動手操作,寫出算式,讀出算式,交流匯報。
(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并能訓練快速寫出正確的算式,進一步體驗、理解加法的含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試一試:看圖列算式
①、馬路上停著3輛汽車,又駛來1輛,一共是幾輛?
②、樹上停著2只小鳥,又飛來1只,和起來是幾只?
指導看圖,說圖意,列算式,寫答案。
2、玩一玩
拍手游戲:①、師先拍2下,再拍3下,和起來是幾下?
②、生先拍3下,師再拍1下,和起來是幾下?
③、男同學拍4下,女同學拍1下,和起來是幾下?
伸手指游戲:①、師出3個手指,生出1個手指,和起來是幾個手指?
②、同桌互練,在規定的時間里,比一比,誰寫的算式多。
(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能解答,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感受學習的樂趣)
3練一練
①、獨立完成課后練一練的1、2、3題
②、有困難的提出來。
四、實踐活動,內容延伸
1、數一數,你的文具盒里有幾支鉛筆?和同桌的和起來是幾支?怎么寫算式?
2、出示掛圖,說一說,算一算,你能發現什么加法問題?
3、找一找,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
(讓學科回歸生活。學生在觀察周圍事物,提出數學問題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從小熱愛生活,學好數學的思想品質。)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5
加減法(一)——《有幾支鉛筆》課后反思
這個單元是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學生對加減法的理解以及計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都接觸過加法,但還不理解加法的含義,只是單純的會算5以內的加減法。本人讓學生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之上,教學時,利用主題圖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可以先組織學生交流圖一,從而引出加法;在次此基礎上,要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體驗。可是當我上完課之后發現學生在提問題方面比較簿弱,也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培養的關系,接下來的那節課我讓學生開展了有趣的數學活動——擺一擺、講一講、算一算,讓他們自主去感受、發現、交流;引導學生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表達與交流,促進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數感。
一上數學《有幾支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一課是學生對加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讓學生能走進數學,學會使用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創設了關于5枝鉛筆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順利的引出新課,最后再通過在教室里找數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所學的知識。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要求算式正確,更重要的是放在說一說這個環節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的觀察過程說出來,并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低年級教學就需要老師去多想辦法,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讓他們在比賽活動中去學習,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有幾支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主要是: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我通過實際操作,一只手拿2支鉛筆,一只手拿3支鉛筆,然后把兩只手的鉛筆合在一起,讓學生講一講是什么意思,體驗加法的含義。然后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使學生體驗到加法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學生初步體驗加法意義的同時,通過練習提高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如:書上“試一試”的題目,把4輛汽車和1個警察加起來。在出現這種錯誤后,教師要及時強調加法一定要把同類的東西加起來。然后學生在做書上練一練的第2題時出現了2個加法算式:2+3=5 和4+1=5 兩種情況,在學生集體反饋時,有的孩子說不出算式表示的意義,我注重引導學生說出2個算式表示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我在本節課中采用了多種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上,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從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有幾支鉛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材分析〗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要利用圖中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看圖交流,從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或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教科書上的練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創情境,如模擬表演(原來有幾個人,又來幾個人,一共有幾個人)、講童話故事等,鼓勵學生用學具擺一擺、說一說,在具體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帶,學生的自身素質各不一樣。學生對加法的理解以及計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異。我們針對這種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有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教師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紅色粉筆,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黃色粉筆,然后把兩只手中的粉筆合起來,問學生一共是幾枝粉筆。
(二)動手操作,體驗加法含義
1.小朋友們也拿出自己筆盒里的鉛筆,學著老師的樣子試一試。
師:一共有幾枝鉛筆?
生:有5枝鉛筆。
師:你們是怎樣算出5枝鉛筆的?
生:這只手有2枝鉛筆,那只手有3枝鉛筆,合起來就是5枝。
師:對了,這合起來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算式表示。
2+3=5 (師邊講解邊板書演示。)
∶
加號
師:把兩部分合起來就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們想一想,這2+3=5還可以表示什么呢?
(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對算式含義進行擴展。)
生1:還可以表示把2個蘋果和3個蘋果合起來。
生2:可以表示把2本書和3本書合起來。
……
2.擺圓片。
(1)書上是擺桃子,我們可用圓片代替桃子,先擺1個,再擺3個,學生依照老師的樣子擺。
師: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們會做這道題嗎?
生:1+3=4。
師:這1,3,4分別表示什么?
(師引導學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體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書上的第2,3題,把2+□=□,□+□=□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根據身邊事物提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在我們身邊,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問題呢?
生1:我的筆盒里有3枝筆,筆盒外有1枝筆,合起來一共幾枝筆?
生2:教室一邊墻上有2張畫,另一邊也有2張畫,合起來是幾張畫?
……
(師表揚學生善于發現。)
4.試一試,運用加法含義。(教材第22頁的“試一試”。)
(1)引導學生看圖,要把同類的車子合起來,與警察沒關系。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
(3)組織學生結合圖與同桌說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書上的“練一練”)
1.第1題,放手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其先擺學具,直觀得出算式結果。
2.第2題,讓學生看圖,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小組交流,第2幅圖畫會出現4+1=5,3+2=5兩種情況,教師在集體反饋時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義,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找出每個盤子放蘋果的規律,師進一步追問,如果再放一盤蘋果,你認為放幾個?說出理由。
4.說一說,算一算。
(1)學生獨立觀察圖,找出同一類型的東西把他們合并起來,如凳子和凳子合起來,梨和梨合起來,花盆和花盆合起來。
(2)這題具有一定開放性,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符合圖意,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加法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放學后,大家可以在校園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下次帶下次帶到課堂上和小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