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
反思之一:
教學《爺爺和小樹》時,我在談話導入后,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借助拼音初讀課文,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互相讀課文、正音。這一環節的讀主要是讀正確,字音讀準、不掉字、不添字。
反思之二:
1.本課的訓練重點是理解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句子在課文里的意思。我在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讀課文,結合句子想詞的意思,結合課文想句子的意思,千萬不要一上來就讓學生看課本插圖,把教學重點轉移到看圖理解詞句方面去。
2.要從一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課文的實際出發,妥善安排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教學方法。光讓學生聽不行,最好把重點要講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耳聽、眼看,然后模仿練習,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聽懂、學會。
3.識字要寓于閱讀之中,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逐步掌握音形義的過程。本課八個生字要通過試默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學習上的難點,讓學生針對難點練字,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反思之三:
我今天在教第五課是這樣教的:出示學過生字的生字卡(課件內的)讓學生按學號一個個拼讀——然后出示課題問“到底爺爺和小樹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看情景朗讀,學生初讀——小組學習,輪流帶讀生字——請四人小組的二號帶讀生字,正音——帶出新的偏旁,板書,讓學生寫到書上—— 出示課文的課件讓學生齊讀課文,師示范讀,帶讀練語感,讀給旁邊的同學聽請他評價自己的朗讀——齊讀,說段落的概念,標段落號,解文質疑。
第二節:復習本課生字,說個別字的記憶方法,讀組詞(課件內)——寫字指導,帶出新的筆畫(出示字,給同學提醒哪筆易錯,師板書,偏旁部首區分,給字找朋友組詞,同桌說一個詞,所有字示范后就讓學生在1本起字頭給四人小組長檢查,認可后才開始寫下去)。
我感覺讓學生按學號拼讀復習挺好的,因為這樣可以檢查學生的拼讀過不過關,跟讀時又給學生復習了生字。請四人小組的某個同學帶讀也是這個作用。老師帶讀課文(加上頭的動作及給兒歌編動作),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好處,教到第五節課就出成效了,今天讀得很有感情。但第二節一讓學生說記憶方法及開火車組詞,寫字的時間就不夠了,連我會寫的字的拼音和組詞都來不及抄到書上了,真是頭疼。從今天開始,我要求學生不在課堂上寫書上的田字格,而是讓他們回家做,給家長檢查練字的情況。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 非常適宜孩子朗讀。我想起了試講時的那節課:教學前我做了大量準備,搜集資料、整理素材、寫教案等等,抱著很高的期望上課時卻發現很多環節沒有想象的那樣好,甚至在讓學生表演課文時出現很混亂的局面。究竟什么原因呢?課后,我拿出教案反復的思考。我發現我的教案設計很全面,我關注了課文的每個細節,可是我卻沒有關注學生,也就是說我沒有把教案與學生結合,很多環節并沒有考慮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很多環節不盡人意。于是,我重新調整了思路,把備學生這一重要環節加入。在各個環節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雖然在發展,但無意注意仍然占優勢。他們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因此,在識字學習時我根據以上特點,將生字的鞏固和要認的偏旁寓于游戲之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生字。而在課文朗讀上我以激趣為手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呈現了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班內的耿卿琳同學比較靦腆,回答問題很膽小,很多次她想要舉手卻又不敢舉,我覺察到后,適時地讓她起來大膽朗讀。當她讀完后我又對她進行了表揚,她坐下后我發現了她眼中充滿了陽光,這節課她的表現很積極。就這樣我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舉,明辨教學互動中出現的“風雨”和“陽光”,加以引導和鼓勵,收獲了許多真誠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