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醒了》教學雜談
通過教學的嘗試,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他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盡可能讓學生有實踐活動,以便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代家壩中心小學 燕丹玲】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景,單靠教師的一張嘴,可能顯得力不從心,也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是多媒體技術就顯示出了它的優勢,我認為他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
例如我在教學《柳樹醒了》一課中就利用遠程教育信息資源中的音樂來渲染情境,畫面來再現情境,整體感知春天,后通過文字來詮釋課文……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的進入情境之中,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增強語文課的教學效果,這樣,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了嶄新的語文教學時空。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磻溪小學 王 燕】
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任何事都充滿了新鮮感,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游戲、競賽、表演等實踐活動寓教于樂,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那學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
教材中的課文體裁多樣,有情節生動的故事,韻律感較強的詩歌,語言優美的散文……通過畫、唱、演等形式來展現課文內容,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激發內心情感,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如《柳樹醒了》一課,在指導朗讀第二小節時,讓學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聲中給柳樹洗洗澡,孩子們邊唱邊演,盡情地享受著小詩。再讓學生來讀讀小詩,“小柳枝喲,軟了。”輕柔、舒緩的語調將詩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興學街小學 傅春燕】
表演要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如手勢、動作、表演等來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樂于接受。
如:《柳樹醒了》一課,我就先讓學生通過錄音帶聽兒歌,使學生對兒歌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聽老師范讀,使學生聽懂了兒歌內容,然后讓學生自己讀兒歌,不認識的字可以讀拼音,也可以聽別人讀。一邊指讀,一邊認字。然后通過指名讀、小組讀、齊讀,讓學生在讀中不斷地與所認的字見面。在認漢字這個過程中,我還請學生當老師,把自己已經認識的字從卡片中找出來,貼在黑板上,這樣使枯燥的漢字變得很愉快,也使識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最后一步讓學生來演一演這首兒歌的內容。通過自己的動作、手勢、表情,使學生感悟到春天是那么柔軟,那么鮮嫩,那么活潑,那么嫵媚動人。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教師進修學校 胡 平】
課堂上學生聽的興奮點應該相對集中,教學活動的設計不要分散學生聽的注意力。有的教師在創設課堂情景時,使用一些學生喜歡的音樂和聲音效果,轉移了學生聽的興奮點,對老師講的,讀的漠無興趣。當然,恰當,適時,適度地使用輔助教學手段是必要的。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能引起學生聽的興趣。教師給學生設計的聽的問題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濃厚興趣,是學生愿聽的話題。
如:有位老師在《柳樹醒了》一課的導入時,這樣問學生:“誰來說說春天是什么樣子?”,小學一年級學生對季節的概念是模糊的,問題提也得太抽象。如果改問衣服怎么穿少了,樹枝有什么變化,有沒有聽見鳥叫等等,學生愿聽愿答,有探索這些變化原因的興趣,并能夠根據自己的所感、所見、所聞踴躍回答問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春天。課堂上每一個讓學生聽的環節,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聽的任務,并及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