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醒了》教學雜談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中心小學 朱琴紅】
以往拿到一篇教材,我總是讓學生著重去理解課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是經常出現在課堂上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學得透徹,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我總是一篇又一篇不厭其煩的說(不論學生是否想聽),一篇又一篇讓學生去抄寫生字、詞語。為了節約時間,課堂上說話、想象的時間被我的重復的說講所代替。
《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并且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中心。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讓我對語文課堂有了新的認識。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最關鍵的。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改變自己的角色。
在教學《柳樹醒了》一課時,我這樣安排了一個環節:
師:這篇課文多美呀,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小作者,也來寫一篇文章好嗎?
學生非常熱情。我就馬上出示:春雷跟____說話了,說著說著,_____醒了。春雨給____洗澡了,洗著洗著,____(什么)____(怎樣)了。……
學生在經過想象,還真創編了一首小詩。“春雷跟桃樹說話了,說著說著,桃花開了。春雨給大地洗澡了,洗著洗著,小草綠了。春風在油菜地里跑,跑著跑著,油菜花呀黃了。小燕子在竹林里捉迷藏了,藏著藏著,小竹筍鉆出來了。”
【四川省德陽市實驗小學 余 倩】
1、對學生進行客觀性的評價:
遵循客觀性原則是評價的前提,若違背這一原則,即使評價方法再先進、形式再新穎,也不會產生什么激勵功能。因此,我們在進行評價之前,必須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對象,以確保評價的實效。
如:在教學《柳樹醒了》一課時,孩子們經過預習,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請了一個孩子來讀一讀,這個孩子有點膽怯的站了起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課文。我沒有對他大力贊揚,說你讀得好之類的話,而是對他說:“孩子,你很勇敢,雖然讀得不流利,但很認真,這一點做得真好,希望你能繼續努力。” 看著老師熱切、期盼的眼神,孩子很高興地坐了下去,一節課都很認真地聽講并且積極地回答問題。
2、對學生進行指導性的評價:
評價應該體現引領、導向作用,使被評價者能明確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從中受到應有的啟發。
如:在教學《柳樹醒了》一課時,在學習課文第二小節“春雨給柳樹洗澡了,洗著洗著,小柳樹枝,軟了。”時,我問孩子們:“小柳枝為什么會軟了呢?”一個孩子高高的舉起了小手,說:“老師,是因為春雨淋在柳枝上,把柳枝給泡軟的。”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我沒有一味地否定他,而是對他說:“你能展開想象,這很好。但是,柳枝軟了,并不是雨水泡軟的,而是春天來了,柳樹接收了雨露陽光的滋潤,枝條慢慢地長長了,在風中飄舞,看起來就象是軟的。”通過老師的引導,不僅弄懂了問題,也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重慶市高新區石橋鋪小學 陳 莉】
主動探索,發展思維,就要求課堂教學改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局面,而要引導學生親自走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后,把學生推到臺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唱好主角。與其說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不如說是發現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注重設置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倡導多樣化,有利于培養主動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