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說課稿
① 練讀;
② 指名讀;
③ 猜讀(請一生上臺不讓看到生字,師指定一個生字,他再轉過看指著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個問:“是不是 x 字”猜對了大家就說:“是 x ”,他就回去,猜錯了大家說“不是 x ”,這位同學繼續(xù)猜下去,猜中為止);
④ 齊讀;
⑤ 說說記住了哪個字,怎么記住的?
3、指導書寫“忙”字:
① 學生觀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試寫;
② 師范寫,強調“忄”的寫法;
③ 生再練寫;
④ 同桌互評,把認為寫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讀古詩在不理解的詞句旁注上“?”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識字教學我堅持的是“多次復現(xiàn)”原則,主要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后讓學生自主選擇去識記字形,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寫字環(huán)節(jié)我將教師的示范指導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后,實現(xiàn)了教師由“主宰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使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后一步把閱讀和質疑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疑,在疑中加強讀。
三、詩之境,畫中悟
剛才有的小朋友對有的詞句不理解,現(xiàn)在請看看這幅圖就會懂了,我把與古詩內容相應的一幅畫出示后,學生便進入了自主探究之中。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當學生有了疑問后,能使大腦抑制轉為興奮,使他們把知識的學習作為一種“自我需要”,教師則要為他們營造恰當?shù)姆諊攀肿屗麄冏灾魈骄俊?br>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每一行古詩對應的畫面,學生就會指著草地和黃鶯念“草長鶯飛二月天”,指著楊樹、柳樹念:“拂堤楊柳醉春煙”;指著放風箏的兒童念“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句話很好地闡述了詩與畫之間的關系。直觀的圖畫能讓學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并且彌補學生思維不成熟的缺陷,填補了想像與聯(lián)想的空白。
四、詩之韻,讀中品
通過前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情境,此時是學生朗讀的最好時機。我設計了讀的三部曲:
第一步多種形式合作讀,如表演讀、分行讀、比賽讀、齊讀、評讀(有的讀,有的評價),讀的方式小組可以自主選擇;
第二步展示讀,教師要及時點評,并要穿插自己的示范讀;
第三步閉眼想像讀。
如果說一堂課是一部由師生共同演奏的樂曲,那么其主旋律應該是讀。尤其是詩歌教學,一定要將讀進行到底,韓愈在《講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中”。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時還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五、詩之趣,樂中吟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在學生充分地讀詩后,如果出現(xiàn)一點音樂,可以增加氣氛,加深記性,更重要的是能撥動人的心弦,我選用了一個悠揚的曲子《湖岸黛柳》,此曲的意境、情趣與這首詩相符。我相信當樂聲響起后學生的身心一定都會沉浸其中,他們的讀書聲將與樂曲聲融合在一起,我要把它錄下來,讓他們有成就感。
六、詩之情,玩中感
我想這時學生的心里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們也多么想出去感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啊!這一環(huán)節(jié)剛好滿足了他們的愿望,我要帶他們去附近一個景致相似的地方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