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春曉》有感
課中再現(xiàn)生活──教學《春曉》有感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原州區(qū)城關六小 陶文姬
課堂學習應該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能從中獲得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并在這里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教學時,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語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驗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動都是再現(xiàn)生活的常用方法。
我在教學古詩《春曉》的片斷時首先請王蓉小朋友做詩人,一邊表演,一邊把寫的詩朗誦給大家聽,王蓉(做睡眠狀,半夜聽到風雨聲、鳥叫聲醒來揉眼)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走到窗前看看,回想起來了)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我讓大家學會了詩歌,放學回家背給奶奶聽,奶奶聽不懂,就講給奶奶聽。(同學同桌分角色準備)。
接著我做“奶奶”。誰愿意背給“奶奶”聽,張偉背了全詩,于是 “奶奶”問什么不覺“小”?不覺“大”的?張偉說:“奶奶,這首詩是說詩人睡的正香,不知不覺天已亮了,這個“曉”不是大小的“小”,是日旁的“曉”,是說天亮了!澳棠獭眴枺骸霸趺从致勌澍B”?張偉說:“聞是聽到,是門子框,里是一個“耳”,意思是春天早晨到處聽到鳥叫。”
教學中通過設計表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表演相應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同時體驗角色的心里活動,從而深刻地領會語言文字。
還原古詩韻文意境,理解詩歌內(nèi)涵──教學《春曉》有感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南陽鎮(zhèn)中心小學 楊國美
詩,美在意境,教學古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將學生帶入詩境之中。意境是一種“意會”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對詩人心靈的觸摸,是建立在客觀信息上的個體主觀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及過程,是難以用準確無誤的科學概念來進行具體描繪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左腦主于語言及與語言相關的功能,右腦主于綜合、整體的聽辯,包括想象、感知、直覺等等?梢哉f,意境的感悟關鍵在于激活兒童的右腦,使學生在音、圖、聲等多種顯性手段結(jié)合的形象環(huán)境中,加強對詩句語言的咀嚼體味,利用兒童與詩句相通或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喚起兒童的親切感,縮短詩與兒童的心理距離,讓兒童帶著一種朦朧的抒情的情緒,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的意境。
理解《春曉》這首詩的意境時,教師如一味按照教參上一句一句的注解意思講給學生聽,結(jié)果學生越聽越糊涂。怎么也想不明白:詩人睡到天已大亮都還不知道,第三句卻知道昨夜又刮風又下雨?其實,詩人在做詩時,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觀有所感而做詩的。詩是意境的精華凝煉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詩時,要加以還原當時的情境,才能透徹完整地理解詩意!洞簳浴芬欢䞍删浜腿膬删涞倪^渡理解順序,應該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詩人聽到鳥鳴才醒來,支開窗欞一看,呀,地上落滿了花瓣。這才想起昨夜又刮風又下雨,自己睡得那么沉,都不知道。這樣,通過詩的意境還原,學生就很容易學好這首古詩了。
實事求是處理學生發(fā)難的機智──教學《春曉》有感
江蘇省無錫市震澤小學 李 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預設的、固定的,但是學生的個體是多樣的,發(fā)展是多變的。一教師在講解孟浩然詩《春曉》時,先板書:“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然后請學生們就詩的意境、寫作手法、用詞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學生問:“既然‘不覺曉’了,為什么還能‘聞啼鳥’呢?”教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