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后反思
讓學生在質(zhì)疑后學會探究解疑──《松鼠和松果》教后反思
《松鼠與松果》一文通過一只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小松鼠的所想所為,來引起學生的共鳴,產(chǎn)生教育效果。松鼠想的這個“吃一個、埋一個”的主意,正是松鼠環(huán)保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這是課文的關(guān)鍵點,也是教學的關(guān)鍵點。我在教學中抓住這一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深化明理。從整個教學設(shè)計上來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是成功的,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但是,看起來好的設(shè)計,在實際教學中也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不足之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就第4自然段中“對,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里埋一個”進行質(zhì)疑問難,學生思維活躍,提出了各自的疑問,有針對詞語的(如:“主意”是什么意思?);有針對句子表面意思的(如:松鼠想了個什么主意?);更有尋根問底的(如:松鼠為什么會想到這個主意?)等等。我呢,則沾沾自喜地解答他們的疑問,卻不知道自己疏忽了一點:質(zhì)疑問難是一種能力,解疑釋疑更是學生應(yīng)該提高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怎么能被教師的分析講解所代替?它應(yīng)該是學生在自主學文、自主探究下慢慢形成的能力。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抹殺了孩子自主探究的興趣,而沒有興趣的孩子是不會主動探究事物的。
就本文而言,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什么呢?原因有三點:其一、本文故事性強,內(nèi)容也不深奧,深受小朋友的喜愛。二、就當前社會環(huán)境而言,環(huán)保這一話題學生較熟悉,即內(nèi)容貼近生活。其三、學生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以嘗試自主探究、解疑。
“讀”是學習語文的法寶,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書,有目的地讀書,以讀代講,讀中領(lǐng)悟課文的真諦,教師在這當中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或者說是引路人。
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老師,應(yīng)該充分相信學生有進行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培養(yǎng)與提高的。
《松鼠和松果》第二課時教后反思
《松鼠和松果》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松鼠的童話。敘述了兩只具有環(huán)保意識的小松鼠植樹造林、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體會到,人類在向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第一課時認讀了這課的11個生字,并指導書寫了“以、后、更”3個生字。
本課教學是第二課時,要達到的目標是:會寫“主、意、總”3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復述這個童話;以及德育目標:為使我們居住的環(huán)境更美好,愿意參加植樹活動或樹木認養(yǎng)活動。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成功之處有這樣幾點:
1、課程一開始是通過一個找朋友的游戲進行組詞的復習:
將14個字分別寫在14張彩紙上。彩紙有紅、黃、綠、橙、紫、褐、粉等多種顏色。每張紙的形狀也有所不同,剪成蘋果形、圓形、花瓣形、菱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狀。目的是用多種色彩 和形狀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游戲方法如,甲:我是“以”,我的朋友在哪里?乙:我是“后”,你的朋友在這里,大家跟我一起讀“以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興致一下子高漲起來,引起鞏固字詞的興趣,加深印象,積累語言,突出“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這一要求,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