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設計
一、概述
《要下雨了》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的第16課。本課運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動物在下雨前的反常表現。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習知識。
本課需用時間為2課時,80分鐘。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嗎、吧”等6個生字,書寫端正整潔,筆順正確,間架結構規范。
(2)理解課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以課文為范例,自主閱讀課外學習資料,豐富表象。
(4)結合個人感受,自主創新寫作出小故事。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指出不認識的生字朋友,進一步掌握和體驗識字的方法。
(2)能夠通創編故事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意見或看法。
(3)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將生字識記方法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愿望,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注意到寫字姿勢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初步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在6~7歲的年齡段中,孩子能較好地接受活潑有趣、直觀形象以及貼近生活實際的知識。
2.在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有個性的學習方法,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3.學生有較好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
主要運用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策略,通過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利用各種創新識字、續編故事等方法,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和進行創新寫作,提高學生的閱讀識字能力和寫作水平,培養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學教室。
2.資源準備:教學所用的ppt課件,學生用的網絡課件、課本。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辨別語氣,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
師:如果你在外面玩,天要下雨了,你又沒有帶傘,你心情會怎樣?請你用這樣的心情讀讀課題;如果你是一棵小草,你非常口渴,看到要下雨了,你心情會怎樣?請你用這樣的心情讀讀課題。
指名讀→模仿讀。
2.巧設疑問,初讀課文
師:要下雨了,動物王國里的小動物們都忙壞了,它們在忙些什么呢?請打開課本第68頁,認真讀課文,對照拼音,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讀完了,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指名說。
師:大家說得這么好,說明大家都很會讀書。現在,誰愿意把自己會讀書的本領給大家展示一下?讀的同學大聲讀,聽的同學認真聽,我們來聽一聽:他們都讀對了嗎?
指名接讀課文→學生評價。
3.同桌合作,學習生字
師:進入“識字通”,同桌兩個小朋友共用左邊同學的電腦,一起學習。
同桌合作學生字→檢查→介紹記字方法→指名說→同桌互說。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記住了生字再去讀課文,一定會比上次有進步。找到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互讀課文。
4.引導學法,擴展學習
(1)打一打
師:同學們會用聯系法來記字,非常好,這樣可以幫我們把多有聯系的字集中在一起,我們學習起來,就更方便了。“潮濕”和水有關,你還知道哪些字和詞是和水有關的? 螞蟻和蟲有關,你還知道哪些字詞是和蟲前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