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案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 一群灰色 烏龜寬嘴巴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范讀視頻,進行下列教學活動: 1.齊讀第1自然段。 師:作者在這一段里寫了什么?(小蝌蚪的樣子)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從頭寫到尾巴) 把“一群”“幾群”“一群群”作比較。 2.導讀第2自然段。 學生看圖說第一幅圖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寫這一段的?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作者寫了4層意思:先寫了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它看見了誰,再寫小蝌蚪是怎樣問的?最后寫鯉魚是怎樣回答的?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面對面主動打招呼)示范表演“迎上去”的動作。 3.導讀第3自然段。 學生看圖練習說第二幅圖的意思。 這一段先寫什么,接著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這一段先寫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他們看見了烏龜,再寫小蝌蚪叫媽媽,最后寫烏龜的回答) 看圖理解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4.導讀第4自然段。 指名朗讀本段。學生看圖練習說第三幅圖的意思。 啟發思考:這一段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寫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他們看見了誰,再寫小蝌蚪叫媽媽,最后寫青蛙媽媽說的話和動作) 青蛙媽媽什么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 寬嘴巴 大眼睛(鼓) 綠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5.齊讀第5自然段。 教師提問:這時候,小青蛙又有什么變化?小青蛙跟著媽媽做什么?(捉害蟲) 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于捕捉害蟲,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 有什么 樣子 干什么 池塘里 有一群小蝌蚪 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只猴子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么樣?后來呢? 板書: 大腦袋 黑灰色 長尾巴→長兩條后腿 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語言訓練 讓學生按照課文內容自己來講故事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時候…… 四、總結 課文里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后用對話來結束。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圖畫的主要內容,合理想象,按順序寫出了這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后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