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梅花山》一課教學反思
開學初,學校就舉辦了一次全校性質的說課及教案設計比賽。當然,說課及教案設計的內容是相符的,都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4課《春到梅花山》。在經過說課,教案設計,上課這一系列的環節后。對于《春到梅花山》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感想,在此簡單說說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小片段。一、創設情境、趣味復習時
在復習導入時,創設一定的情境,如:小朋友們,悄悄地告訴你:你們來得太早了,梅花還沒完全開放呢。如果,你們能讀出梅花花骨朵兒上的詞語,那么,梅花仙子就會讓這些花骨朵兒全都開放。在精心的設計之下,此時以往相對比較枯燥乏味的詞語復習,在學生眼中也變得十分有趣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學生能什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了。我認為在低年級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趣味性是相當重要的。
二、再讀感悟、發展語言時
在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看了很多梅花的圖片,引導學生感悟梅花的美。在此基礎之上,詢問學生,梅花是這樣的美麗,你喜歡這美麗的梅花嗎?經課堂實踐下來,學生在看了美麗梅花的圖片后,齊聲回答喜歡。之后請學生自己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自己為什么喜歡它?然后和同桌說一說。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從主觀上感受到了梅花的美麗,更讓學生從文本入手,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生讀完,交流自己喜歡梅花的理由。學生的感受是十分直觀的,更是十分真實的。學生們在與同桌交流后,知道了梅花的美在于它的不怕寒冷,在于它的多,在于它的淡淡的清香,在于它的“晶瑩透亮”……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之上,再加學生對于第一自然段的整體感知,學生邊讀,邊想,邊議。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在我看來,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一旁加以導向性的引導,讓他們在課堂上充分地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那么這節課的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就是我對于《春到梅花山》一文幾個小片段設計的簡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