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雨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第2課。這是一首詩歌,全詩8行、4句,分別寫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動態。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興的特點,寫雨點在那里“睡覺”;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點,寫雨點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騰不息的特點,寫雨點在那里“奔跑”; 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滾的特點,寫雨點在那里“跳躍”。課文表述由靜到動,由小到大,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構成了審美的多樣性,讀來頗有趣味。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過雨點的動態變化了解它們的特點。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德育目標: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雨點一起來體驗池水的平靜、溪流的潺緩 、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從而感受語言的韻律美。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我將課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雨點”成為一個有靈性的、會說話的、能與小朋友交流的對象,讓小朋友與雨點一同旅行。在旅途中,他們共同活動,一起談旅行感受......這節課已不再是枯燥的上課,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動,在愉悅的活動中文本內容也就悄無聲息地走進學生的心里。
2、整體感悟,反復品味。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接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一思維特點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復品味,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課文、邊與同桌說說。由此體會到水池的平靜、溪流的緩慢、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在此基礎上感悟“睡覺、散步、奔跑、跳躍”這四個詞。我認為,這一過程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
3、提煉生活,豐富想象。教《雨點》之前,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點,讓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中的某些必須理解的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梁。教學時,我安排一個遷移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小雨點還會落在哪里?在這些地方又是什么樣子呢?通過啟發,學生就能說出雨點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態。我在學生表述時適當點撥,幫助學生恰當運用語言,使語言更加規范,學生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逐步強化,豐富語言,進而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