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雨點》,它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這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四句,句式整齊,韻律感強。它描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狀態,體現了雨點在不同處所不同狀態下的不同情調。文章洋溢著童貞、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觀察、了解自然的興趣。本單元為春光篇,它們描述了無限美好的祖國春光。《雨點》位于四篇課文中的第二課,上承《春筍》,下接《小池塘》《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從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新課例。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一、二年紀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又把“讓學生朗讀課文并感受朗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生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本著這種理念、對教材的鉆研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的特征,了解雨點的動態變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雨點樂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學生觀察、了解自然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讀,從讀中悟情明理。我把感情朗讀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雨點的快樂心情作為教學難點。
三、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用不著老師引導學生去逐句講解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選用了“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我以一個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只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表演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上課伊始,我猜謎導入: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河里看不見?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生活的認識發表各自的看法,這時,我展示雨點的美景,把孩子們帶到綠意盎然的荷塘邊,喚起她們對春天,對雨點的熱愛之情。這種獨特的美的享受,帶給他們的是非同一般的成功與喜悅,這之后,我又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檢查識字,在交流中把識字教學落在實處。
2、精讀課文——自主讀
學生興趣調動起來以后,我安排學生欣賞動畫,自主朗讀。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愿望。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必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并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我再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或好朋友聽,并且將自己當作一滴滴小雨點,融入課文的各個角色,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欲,也為下文想像說話打好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