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一、激發閱讀興趣,使之樂于閱讀。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一開始,我便帶領孩子看火箭和飛船的視頻和圖片,孩子們非常興奮,也很感興趣。我相機問道:“對,那你們想知道飛船在太空中遇到了誰,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嗎?”“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我叫‘神舟號’》。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讀讀課題。”學生的朗讀個性飛揚,精彩紛呈。有的說:“飛船成功發射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啊,所以要用特別高興的語氣來讀。”有的說:“這可是好多國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們中國卻做到了,我覺得特別自豪,所以要用自豪的語氣來讀。”還有的說:“我覺得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我對中國很有信心,所以要用自信的語氣來讀。”……
誠然,如果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就以積極飽滿的教學情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聞為引子,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角色”的話,那么,學生將會有更自主的個性化表達。
二、放:放手自主閱讀,使之思維發散。
陶行知先生這樣說過: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口,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我嘗試著讓這些剛從幼兒園進來不久的小朋友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于是便出現了如下對話。師:“讀了課文,小朋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生甲:“太空是指哪里?”生乙:“嫦娥姐姐是誰?”生丙:“什么叫‘散步’?”生丁:“科學家為什么要派飛船弟弟去做試驗?”……可以說,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被孩子們自己解決了。有的講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解決了關于“嫦娥”的問題;有的講了關于宇宙太空的故事解決了“飛船”的問題;有的上來做了一個小表演解決了什么叫“散步”的問題……盡管孩子們的表達內容和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他們的獨特感受,聽來令人動容。
確實,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個性化的所思所感,應積極地、耐心地俯下身來傾聽,用一雙熱情、冷靜、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珍視每一棵富有個性的小苗苗,并創造機會,讓他們自主表達、展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