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的教學案例
一、教學理念:較好地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教材特點及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在本教案中,從情境導入到初讀課文,到質疑問難,拓展活動,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滲透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這一新的理念,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自主的學習情境。教師采用多媒體畫面、貼圖、充滿激qing的話語、表演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十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如在朗讀課文中,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誰想帶讀誰就讀”;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讀給大家聽”等等。教師不僅要關注每位學生,而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好奇地問,自信地讀和說,盡情地體驗,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
二、教材分析
這篇科普童話描寫了“神舟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相問答的情景,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新成就,表達了因此而自豪、欣喜的思想感情。
全文三個自然段,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
一“問”。嫦娥巧遇在太空中散步的飛船,友好地發問,希望知道飛船是從哪里來的。
二“答”。飛船應聲作答:先介紹名字——“我”叫“神舟號”,次介紹由來——“從中國來”,再介紹自己這次飛行的任務——“科學家派我來做飛行試驗”。
三 “求”。嫦娥聽了回答十分高興,請求飛船返回時把她帶上,她要回家看看。
“問”→“答”→“求”,三個自然段以對話形式展開,井然有序,貫穿其中的思想感情是驚訝、自豪、向往,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三、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是通過直觀手段和語文描述相結合,渲染一種與教材相吻合相協調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從而把學生的情感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音樂、圖畫、語言、故事等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加深了對語文文學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體會。如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了由課文插圖畫面的延伸和音樂,教師這時再動情地評說一段話,將圖畫、音樂、語言并用,化靜為動,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感情,為更好地感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在本課教學一開始,就播放了一艘飛船在太空中自由、快樂的遨游畫面,并且配有很奇妙的音樂,創設了一種非常奧妙的情境。而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注意力很容易的被充分吸引,思想和想象的大門隨之被打開,審美情感也就得到了熏陶,由此學生們也會情不自禁地盡情表達自己的感受,為了解祖國科技迅猛騰飛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因此,在本課中學生在觀看了情境導入之后,很快就聯想到了我國在2003年10月15號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及著名的航天英雄“楊利偉”,針對此話題我和學生們展開了一番討論,并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太空中奧秘。然后又追溯到神舟五號的大兄弟即課文中的“神舟號”,從而很自然地導入課題。
另外,除利用多媒體進行創設情境外,還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出某一種教學情境,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了一種朗讀情境,在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一種喜愛之情后,教師立即指導學生朗讀。在指導朗讀時,也發揮并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依次出現嫦娥與飛船對話的畫面,并配上相應的文字,讓學生在聽老師讀、學生互讀、分角色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比賽讀等,并在讀后加以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老師也隨即給予表揚和獎勵,這樣“讀”就落實到了語言實踐過程,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使整個課堂在語文實踐中“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