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的教學案例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想知道我們的小朋友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造個神舟6號。
生;我想當個科學家。
生:我想當個航天英雄飛到天空上去探索世界的奧妙!
……
師:太好了,我相信你們長大了一定會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富強,老師在這里祝你們夢想成真!
五、自評:
開放的課堂,給了學生開放的思維空間;開放的要求激發了學生讀的興趣和自信。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和語文課程標準精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自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為條件,以教師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手段,以多種學生主題活動為形式,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六、點評:
1.采用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突出了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在實踐中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環節馬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此理念,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抓住一年級教材“小”、“實”、“活”的特點,將讀的練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由于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著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沒有強求一致,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方式。通過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到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驗祖國科技的迅猛發展及日新月異的變化。
2.充分、有效的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形象性、鮮明性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本課教學的課件,把形、聲、色、光、情、意融為一體,創設了情境,使抽象的文字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化靜為動,尤其是“神舟號”與“嫦娥”的對話,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美妙的文字激活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產生了共鳴,都想把“嫦娥姐姐”帶回家,向她訴說祖國的滄桑之變,感受人間的友情。可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促進了學生構建新知,培養了語感,更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
(二)故事導入,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月宮里面住著一位美麗的仙女是誰嗎?(學生答是嫦娥)嫦娥是后翌的妻子,因為偷吃了長生不老藥,才奔上了月宮。她上天后一直思念家鄉,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出來散步,這時候她遇見誰呢?(多媒體分別展示嫦娥從月宮出來,神州號在太空上自由`快樂地飛著,然后向隅)。
生:你看!是嫦娥!嫦娥從月亮里出來了!好美哦!
生:哎!神州號還回飛耶,它真美!
師:(畫面停止),小朋友們,你們剛才看到誰和誰了?他們有怎樣了呢?
生:我們看到嫦娥姐姐和帆船了,他們遇到一起好象還說話呢!
師:那么到底說了些什么呢,請你們把書打開自己相聲的把課文讀一邊!
(二)。理解課文,音樂朗讀。
師:小朋友們,讀完另外這篇文章,你們知道了什么呢?(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
生:我知道嫦娥姐姐問了飛船兩個問題?(找學生觀察很仔細。說話很精煉)
師:你真會看書!那么是哪兩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