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一)結合課文特點,將識字和閱讀進行有效整合。
以“圖畫”一詞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先引領學生識、寫“圖畫”兩字,接著提出問題:“作者為我們描述了怎樣一幅山村美景圖?”進而引領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悟、理解語言。
在課堂上創設師生共同繪制山村美景圖這一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理解課文語言,進而使學生在誦讀中,很好地感悟語言,培養語感。
(三)根據教材的行文特點,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
在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描寫順序,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借助圖畫,按照山坡上、山腳下、村前的順序,背誦課文。最后,采取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教給一些摘抄的方法。如:在畫面上寫詞、寫句等。提升了學生學習、積累、運用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拼音、拼讀掌握較好,能自學結構比較簡單的生字。經過將近一年的語文學習,通過字、詞、句、段、篇的練習,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隨意注意時間短,活潑好動。本地屬于平原地區,學生對小山村缺乏感性認識。
(二)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1、把識字和寫字、閱讀與積累有機融合,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之中。
2、把形象性的圖片與課件相結合,進行課堂教學或者學習。
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展探究性學習,把知識學習同能力培養、情感體驗有機結合。
(三)技術準備。
教師有簡筆畫功底;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播放技術。
(四)前期教學狀況。
學生已經通過第一課時初讀了課文,掃清了生字障礙,會寫了“村莊、蘋果、住”5個生字。
三、教學目標:
(一)會寫“圖”“畫”兩個字。
(二)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三)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山村的美麗,產生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第17課,齊讀課題:《小山村》。
2、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一些字詞,誰能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山坡結滿小樓村莊圖畫蘋果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白白的小鴨
開火車讀;齊讀。
(二)教學生字
上節課我們還差兩個字沒有寫,是哪兩個字?(圖畫)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寫一寫這兩個字,看誰能把它們寫規范。
1、學寫“圖”。
(1)先看圖,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板書:口,這是一個新偏旁,叫方框。仔細觀察,方框是正方形的嗎?不是,橫比豎略短,是一個長方形。
(2)不看筆順跟隨表,你動腦筋想想“圖”的筆順是什么?先寫哪一部分,再寫哪一部分,最后寫哪一筆?
(3)要想把“圖”字寫規范,一定要注意方框里每一筆起筆和收筆的位置,請你仔細看,認真記。(課件演示)
(4)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圖”字。
(5)先描紅,再寫一個“圖”。
(6)展示學生的字,引導評價。
(7)改一改自己的字。
2、學寫“畫”
(1)看“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