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堂課的對比——《小池塘》教學反思
反思:學習了網上的一篇精品教案,之后也便想起了今天自己的教學。由于電腦沒有帶,所以課件無法使用了。在多遍研讀課文之后,覺得這實在是一篇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好文章,適合讓孩子們乘上想象的飛船去盡情馳騁一番,帶上快樂的心情去盡情朗讀一番,于是暗忖,不用電腦,不用課件,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能讓孩子們觸摸到實實在在的語言,并能全身心進入其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于是就這么進去上了。由于第2課想在家長會后再上,所以導入部分進行了調整,是從給“也”字加偏旁并組詞入手的。之后再次理解了一下什么是“池塘”。接著,讓小朋友說說,在你印象中,小池塘是什么樣的呢?孩子們說得也不錯,有的說是各種各樣形狀的,有的說里面有小魚、水草等,有的說小朋友都愛到小池塘邊玩耍,投入一粒小石子,便漾出一圈又一圈的波紋。從孩子們的言語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小池塘的喜歡。于是,我趁熱打鐵,讓他們閉上小眼睛,聽課文的配樂錄音,感受一下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小池塘。當悅耳的朗讀糅合著音樂緩緩響起時,孩子們的小臉上笑嫣如花,寫滿了快樂。應該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開頭。
但課堂情緒的變化旋即發生——因為已是上午最后一節課,所以便將主要的目標定為整體感知課文,激發興趣;隨文引出并理解若干詞語;指導書寫。為此,再請孩子們自讀了課文后,我又請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比比誰讀得準確、流利,能有一點感情更好。學生們在進行練習時已經開始有點分散注意力了,也有幾個學生大概沒有聽清或是聽懂老師的要求,便自顧自地隨意翻閱或是“沉默”。接下來的比賽環節,我有意每一小節請幾名學生誦讀,在幫助他們正音的同時,也能讓其他的小朋友對課文內容更加熟悉,起到“聯動”的作用。但事實是,請第一個學生讀的時候還行,大多數學生能聽好,而到了第二個、第三個的時候,真正用心在聽的簡直就是寥寥無幾,課堂呈現渙散的狀態。課被我戛然停止,因為勉強繼續的話也只是在做無用功而已,可是內心的郁悶卻延續了很久。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度過了一個輕松的雙休日、是因為上一節課體育課上的大量精力消耗、是因為接近吃中飯已過了注意力的最佳狀態時間、是因為學生的聽課習慣差、還是因為我的課不夠生動有趣能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無數的疑問在我腦海盤旋。
第二課時再上時,想用畫畫與朗讀結合的方法嘗試進行,并輔之以想象。
1、聽錄音第一段,說說:你覺得小池塘就像什么?(大眼睛)
2、如果你是一位小畫家,來到這個池塘邊,你會畫些什么呀?
請大家邊讀第一節,邊想象畫面,并在紙上試者畫一畫。
3、結合展示圖畫,理解內容:
(1)“水波一閃一閃的”:風兒吹來,小池塘怎么樣了?(指向圖上的波紋)
做個“一閃一閃”的樣子,小池塘就好象在干什么?(眨眼睛……)
“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是一只怎樣的眼睛?
(2)“蘆葦長……, 睫毛”:春天,蘆葦長得怎么樣了?你看——動畫(池塘邊的蘆葦)
引說——可真像長長的睫毛。睫毛越長,眼睛越漂亮。
(3)“春風姐姐……”:小池塘眨起了明亮的眼睛,是誰把她叫醒的啊?她原來在干什么呀?想想看,春風姐姐是怎么叫醒她的?還有可能誰也來叫醒她了?
4、指導朗讀
5、過渡:小池塘這么明亮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映出了什么呢?(學生自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