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河與青草教案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水分,小草會怎樣呢?(干
枯)
小河的功勞也不小呀,真得應該好好謝謝它,誰來謝謝小河?
句式訓練:小草長得碧綠碧綠的,是因為小河( )。
1、分角色朗讀三——五自然段
(一)學習第六自然段
1、為什么小河會這么清,小草會這么綠,現在小朋友們明白了嗎?
2、正是因為小河與青草誰也不驕傲,誰也離不開誰,互相感謝,互相幫助。所以小河的水流得更歡了,小草也長得更綠了。
3、齊讀
三、總結
小河與小草是一對好朋友,它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誰也離
不開誰,我們小朋友之間也要互相幫助,和睦相處,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板書設計:
小河與青草
感謝
小河————青草
清 綠
教案背景:
《小河與青草》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如今,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問題。如何指導低年級兒童去感受課文,讓“體驗”充盈教學課堂,尤其是對文中的情感因素有著各自不同的體驗呢?
教材分析:
《小河與青草》是蘇教版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中課文第13課。本課是一則寓言,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小河邊長滿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講小河與青草的對話。第六自然段講河水流得更歡了,小草長得更綠了。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小河與青草的樣子。本課的訓練重點是熟讀課文和認識生字。
教學方法:以讀為本,讀為主線,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教學反思:
《小河與青草》一課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小河與青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
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是統一的,因此,在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是一致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小河為什么要感謝小草?”、“小草為什么要感謝小河?”我采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渾濁的泥水是什么樣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樣子的”,了解知識的同時,體會小河與小草相互依存的關系,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讀中,學生通過讀書,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幫助。
教學中,我將課文進行了重組,首先學習小河與小草互相夸獎的話,在讀好這兩句話之后,再學習“小河與小草為什么要互相贊美對方呢?”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重組后流程設計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