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試一試》教學實錄點評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7一年級語文《動手試一試》教例品評
教例:國標本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課《動手試一試》第5小節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靜心細讀第5小節,想想有什么疑問?
生自由讀思考
生:科學家明明提了一個錯誤問題為什么還哈哈大笑?
師: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急,答案都在課文里。瑪麗亞很奇怪也很不服氣,可科學家為什么還哈哈大笑?這笑聲中包含著什么?大家可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要逼真,“奇怪、哈哈大笑”都要表演出來,科學家的話中能否把他笑的原因也說出來。
生十分投入對演,教室笑聲不斷,充溢快樂。
生生、師生表演,舉例如下:
(一)
生:科學家老爺爺,您知識淵博,怎么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
生(哈哈大笑):你真是個愛思考,肯動手的好孩子,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二)
生(很不服氣):您這么有水平,為什么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
生(哈哈大笑):真不簡單,只有養成愛提問,愛思考,愛實驗的好習慣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三)
生:老爺爺,如果我不去試一試還不知道您竟然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
師(哈哈大笑):你敢于懷疑權威,善于認真思考,真是好樣的。請記住“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實踐才能得出真知。”
(四)
生(很氣憤):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你算是個科學家嗎?
師(哈哈大笑):我很欣賞你的勇氣,謝謝你的批評。我不故意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你們就一直迷信我,迷信書本,我想通過自己動手試一試,你 的收獲一定不少吧!”
生(不好意思):是的,謝謝您老爺爺。
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和創造的主體,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賴于教師創設相應的探究情境。首先,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誘發問題的過程,而且問題應來自于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網絡。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性發展的過程。富有創意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始終處于疑問的狀態中,處于求知若渴的狀態中。其次,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上述教例中教師以讀書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始終處在饒有興趣的自主探究的狀態中。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精神將得到有效的培養,并將最終發展成為他們的創造性人格。
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得一本正經,學生學得一本正經,課堂生活沉悶,缺乏生機情趣,缺乏創新的火花。課堂教學應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方式應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方式。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理論》中提出:課堂教學本身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這是活生生的生命活動,而不是游離在生活以外的認識活動。學生喜歡玩,喜歡游戲,喜歡表演,這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教例1中教師巧借文本資源創設了生活化的口語交際 的表演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自由主動的學習空間,保證了學生活動的“面”和“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興致勃勃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自主建構、自由快樂表達、創造。
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實現了學生、教師、教材、作者的多維對話,學生個性化語言能力的發展,師生情感的交流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諧。整個教學進程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氣息。
江蘇儀征市大巷中心小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