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一棵大樹
2.找出本課的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學習,并在小組內說說你是如何識記這些生字的(如:讀半邊“帽”、部首比較法“浪~狼”等)。
3.開展“開火車”和給生字找朋友的游戲,鞏固生字。
4.利用課后“詞語花籃”,可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詞語補充在“詞語花籃”內,引導學生自主積累詞語,豐富語言。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自由地讀課文,根據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阿海演一棵大樹,演得很()。
先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語填空,再引導用課文的語句來說明。在此過程中,老師相機指導朗讀(范讀、領讀或引讀)。
生1:可填“認真”,我是從阿海表演時的動作中知道的。
生2:我認為要填“精彩”,可以從大家對阿海的夸贊中看出來。
師:說的真好!這說明大家也和阿海一樣認真!
2.引導學生思考:阿海表演的大樹只是布最,為什么大家都說他演得好呢?
生1:因為表演那天,他穿著綠顏色的衣服,看上去很像一棵大樹,說明他很認真。
生2:他在表演時是直直地站在臺上,而手中舉著帶葉的樹枝,還輕輕的左右搖擺著,說明他對表演很關心。
師:是啊,我們平時在做什么事時,也應該向阿海那樣認真對待。
4.小組討論交流:如果班里表演“小紅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樹嗎?為什么?
(在小組內說說,并派一位代表上能匯報。)
生1:我愿意演,而且我也要向阿海那樣演。
生2:我不愿意演,因為那只是一個布景而已。
生3:我要演一棵大樹,也要很認真地去演,讓大家看一看我這棵大樹的作用。
生4:我也要演這棵大樹。
五、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排練“小紅帽”的故事,同時,可以評一評,比一比,看哪個角色演得最好?為什么?
教學反思:
1.我把課堂導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興趣緊緊結合在一起,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刨設輕松的學習情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器,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小紅帽”這個故事小朋友基本上都讀過,因此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習。
2.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我就盡量多地刨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言,例如:在引導學生先自由地讀課文,后根據理解完成填空。“阿海演一棵大樹,演得很()。”我就先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語填空,再引導用課文的語句來說明,學生的思維已真正打開了,但在評價上,本課只呈現出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其他評價的方式來能落實到,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3.本節課,我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 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組織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由于是低年級的學生,所以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還不是很深入,只存在表面而已,特別是在討論“如果班里表演‘小紅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樹嗎?為什么?”這個問題時,小組只是那幾個平時愛動腦的同學說,而其他人就只是坐著昕,那么如何更好地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