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一》單元備課
一、教材分析
1、《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優美的古代童謠,向我們呈現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的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這是識字教學的第一課,課文內容大多學生在學齡前已經接觸甚至已經會背誦,因此本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理解古詩意境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古詩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激發孩子識字的樂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寫字習慣。教學設計時,要抓住古詩教學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并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不斷地在自讀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在誦讀古詩時,可讓學生在試試、學學、比比等活動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的樂趣。在研讀時,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小山村,說說看到了什么景物,進行美讀。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識字教學過程中以幫助學生識字為出發點,積極調動學生的手、口、腦等感官的參與性,注意在識字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參與性。通過一些有趣的游戲(象找一找我們生活中那些地方有這些字,摘蘋果,激發孩子們識字的興趣,使學習氣氛活躍起來;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復習舊字,舊字鞏固新字的方法擴大識字量,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記得牢固、扎實。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田字格,學寫漢字。為此在寫字前應先讓學生認識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初步掌握運筆方法,并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嘗試以及教師的示范指導來寫好每一個漢字。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學生字時,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讓學生主動地把認識的生字介紹給大家,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在學習新筆畫時,可采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地向學生介紹筆畫的名稱,并通過和新筆畫交朋友的游戲來讓學生記住新筆畫的名稱。寫好“一”、“二”、“三”、“十”這四個字則是本課的難點,為此,應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掌握運筆的方法。在學生描紅和寫字時,播放音樂,教師巡回指導,進行個別輔導。 (給優秀作業貼上五角星)
給優秀作業加星這對教師說來是舉手之勞,可對孩子的激勵作用是相當大的,大人也許并不在乎這個,但孩子都很在乎,我們要多設計一些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2、《口耳目》這是一篇象形字歸類識字的課文。本課識字體現出了一些漢字構字規律,同時也體現了學生認識的規律。所以本課時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萌芽,以游戲為主要形式,情境中讀讀、認認、貼貼、說說。比如說學習“目”吧,可以在課前畫出眼睛的實物圖,出示生字卡片和實物圖片,學生看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讓學生知道“目”即眼睛)把你認認識的字貼在實物畫的下面。比一比:圖畫、圖畫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圖下的現代字:“目”有什么相像的地方?(教師隨學生的發言,相機作簡筆畫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識記生字時,讓學生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在玩中識字、鞏固,努力使枯燥的識字變為趣味識字,不僅可以活躍氣氛,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快樂識字的目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并喜歡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課文里的每個字都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