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我們老師心中都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里”、“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也許有的學生因為自己早已會讀書了,不想學習了。怎么樣才能讓課堂即能讓學生學習到一定深度的知識,又不能讓孩子有輕學的感受,認為自己都會了,就不想學習了呢,在設計教學時,我主動向“讓課堂活起來”的方向靠近。是呀,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預設,顯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一步步地進行教學,四十分鐘的課,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講完,這堂課就算完成了任務。這樣的課堂顯得生命力不夠強,太過封閉了。
聽了幾位老師的授課后,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組織生動形象的語文游戲。讓學生做“拍手游戲”,“找找教室里的數字藏在哪兒”,“開火車識字”,“自編兒歌”,“給數字娃娃找朋友”……花樣迭出。游戲既有“趣味性”,又有“語文性”。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玩,給枯燥的識字學習賦予了生活的樂趣。學生學有樂趣,課堂有活力。
二、合理利用課堂資源。讓孩子們找找教室里的數字藏在哪兒;兩個人合作完成出牌鞏固數字與漢字的區別;在學習生字之前,不忘了對學生進行整體認讀音節進行鞏固與復習,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塹。
三、關注細節。學生的思想渙散時,用一個手勢或一個大家統一的口號來提醒小朋友看黑板或認真聽講,并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同學。在處理“一”的變調時,運用各種小同學喜歡的方式,面面俱到地進行講解、介紹與應用。另外在小同學的上課常規上都做了必要的強調,注意孩子平日習慣的養成。
四、體現自主性。引導孩子去觀察,去體驗,去嘗試,去發現,去選擇。如:十個生字中你最喜歡哪個,給他找個朋友?(組詞);想讀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讀;在提問時面向全體學生等等。
在進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學中,我在最后設計了個把數字融洽到詩中的一個小環節,但沒有時間完成,想來想去,是因為在前面的導入部分耽誤時間過長,作為前面的畫畫導入,我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畫中具體的“亭臺”、“煙村”、“一去”、“二三里”以及“八九十枝花”的具體含義并且中間通過學生參與找這幾個事物的小活動進一步鞏固這幾個難理解的詞語,做為新接觸生字的一年級小朋友來說,他們只有通過看圖來理解字詞的意思。另處在認識1至10的漢字時,我認為不需要過多的時間,設計了漢字與數字的區別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在什么場合用什么就行了,于是我就在原來的基礎上縮短了認識漢字的時間,變成學會運用這幾個漢了數字編兒歌,這里所產生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差一點兒,可能時間短了點兒,孩子沒有時間去想,其實小學生能應該很容易就說出好多詞語來,比如:一枝筆、一本書、一只雞、一條魚……
后面想加上的一首小詩其實很好的,但由于沒有時間加就去掉了,在其他班級有的老師在最后五分鐘的時間加上了,但效果不是很好,原因有兩個:一是小同學認字能力有限,對于小詩中出現的生字不能馬上去應付,需要用拼音拼讀與想象的過程,非常慢;二是做為一年級剛接觸小的課文,不必要推薦太多的內容給孩子們,一節課,只要孩子學習到了一定的知識,有了一個學習的重要目標,并且能夠輕松掌握就可以了,不必要過多要求孩子,現在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一點兒會一點兒,扎扎實實,腳踏實地。隨著他們詞匯量的增加,逐漸推薦一些小兒歌、精彩片斷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