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學反思
記得剛踏上三尺講臺的時候,課堂教學盛行滿堂問,但對學生的回答,我總是表現得很吝嗇,不懂得去評價,偶爾評價了,也是簡單的“你真棒”“不錯”“很好”等。沒有針對性,也沒有師生間的交流,就像一個考官,只給最后的分數,不重視學生感受的過程。當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正確地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時,我不是運用評價適時地去引導,而是拋下一句“誰能幫幫他”的話,讓另外的學生回答,直到正確答案出現為止。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像一則謎語,猜對了?說聲好,錯了?
請坐下,再猜。學習了新理念后,我逐漸認識到課堂評價的重要性,開始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尤為注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當的評價往往又把學生帶入誤區(qū)。比如,在教學《烏鴉和狐貍》一課時,我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讀讀狐貍對烏鴉說的每一句話,再看看烏鴉的表現,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說: “狐貍太狡猾了,他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最后使烏鴉動心,受騙上當。”
我評價:“嗯,狐貍的確狡猾。”另一生說:“我認為狐貍很聰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觀察,不斷改變說話的語氣,從一開始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她的孩子,贊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烏鴉開口。”我又評價:“很有創(chuàng)意,你的感受真是與眾不同。”看似觀念轉變了,但是在鼓勵學生獨特感悟時,卻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無形中,把背離誠信的道德行為視為“聰明”來欣賞,怎么能讓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上江湖騙子假、冒、拐的行徑呢?又怎么能為他們的漫漫人生路導航呢?看著學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內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這樣的尷尬,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可以說不算少,這種時候,我總會回想起那些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恰當的評價,適時的啟發(fā)隨處可見,點點滴滴時刻激勵著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有一次,我教學生學習古詩《村居》,其中有這樣一句“拂堤楊柳醉春煙”,一個學生在朗讀這句詩的時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語速,搖起了小腦袋。但是另一位學生對他的朗讀不是很滿意,覺得前面的那個同學讀得太平淡,她也想讀一讀。結果,同學們對她的朗讀也不是很滿意。這時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學的投入,也對第二位同學勇于嘗試的態(tài)度加以表揚。接著,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但是都不盡人意。于是,我請同學們觀察課文的插圖,孩子們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剛剛發(fā)出幼芽,有的在春風中搖擺著;天上的黃鶯有的高飛,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說什么悄悄話;湖堤的柳樹隨風舞蹈;空中彌漫著薄薄的春煙,朦朦朧朧,十分迷人。
在學生盡情、盡興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漸沉浸在詩文的意境之中。這時,我又請同學們說說,如果你就是那個詩人,能不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你現在的感受呢?孩子們想了想,異口同聲地說“是‘醉’字!”這一次再朗讀,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覺,有的把“醉”讀得很很輕緩,有的把“醉”字讀得很輕快,甚至還加上了眼神與形體的動作,爭先恐后地把這首詩的意境展現在眾人面前。我想,同學們能有如此淋漓盡致的表現,正是因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了評價性的語言,為他們充滿個性的理解和朗讀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