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識字二·比一比》教學設計(精選2篇)
人教課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識字二·比一比》教學設計 篇1
1.《識字二•比一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牛、羊、小、少"4個字。認識l個筆畫和l個偏旁“少”。
(2)掌握“多——少”“大-——小”兩組反義詞。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能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激發對生活的熱愛。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圖文對照認識八個詞語及;理解黃牛和貓、蘋果和棗的大小及一群鴨子和一只鳥、一堆杏子和一個桃的多少,在反復的朗讀中激發朗讀興趣,體會語言的節奏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能激發學生朗讀韻文的興趣并誦讀、記憶,在誦讀中感受農家校園的美麗、溫馨,喚起學生熱愛農村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能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教學時間】:2課時
第 一 課 時
【學情分析】:
經過13周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拼讀的方法,并學習了兩組課文,初步學習了漢字的筆畫名稱和漢字書寫的筆順規則。
【課時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12個生字。
(2)會寫“牛、羊、小、少”4個字。
2.過程與方法:
(1)教學過程:看圖認讀詞語----初讀兒歌,認讀生字-----鞏固識字,指導書寫。
(2)教學方法:采用看圖說話、情景識字等多種形式進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農家校園的美麗、溫馨,喚起學生熱愛農村的情感。
【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談話: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好玩的地方,想去嗎?
師:那我們就出發吧!(課件出示農家小院圖和播放小動物的叫聲)聽,都有誰來歡迎我們啦!。
【設計意圖】視覺聽覺并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看圖說話,讀準詞語
1.讓學生用¬“( )在歡迎我們”進行說話練習。
2.數鴨子
一只鴨子,兩只鴨子……我們一起來:一只鴨子……(師生合數)
3.過渡 :小動物們這么熱情地歡迎我們,小院的小主人也是非常的熱情啊,早就為小朋友們準備好了一些果子
4.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帶拼音的詞語。(生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
去拼音再讀
5.比較:仔細觀察觀察第一排和第二排,你發現什么了?
第一排都是動物,第二排都是水果。
6.示課題:小主人看我們小朋友這么聰明,他想請小朋友幫個忙,讓大家給這些小動物,小水果呀來比一比。(邊說邊出示課題)比什么呢?比……
(提示:同類和同類進行比)
【設計意圖】將練習說話和理解詞意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在理解詞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初讀兒歌,認讀生字
1.過渡:小朋友們比得真有趣,有個小孩也和大家一樣,一邊比,一邊說,比著比著,還比出了一首非常好聽的兒歌。想讀一讀嗎?
2.翻開書本p90頁,先輕輕讀一讀,看看自己會比誰和誰了。
3.識字讀兒歌。摘水果識字和認識提土旁
4.合作讀兒歌。(打拍子)
【設計意圖】 拍手伴奏的方法即可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營造了兒歌的朗讀氛圍,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節奏,符合本課特點。
四、鞏固識字
1.過渡 ;你們的表現真不錯,不僅認得生字還會讀課文,小院的主人見我們小朋友這么聰明,他送了我們很多的水果當禮物,不過這份禮物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小主人啊給我們出了一道題,有沒有信心接受挑戰呢?
2.“讀準字,送水果”。
【設計意圖】 通過游戲鞏固識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符合學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
五、指導書寫
1.比較“小少”,指導在田字格書寫。學生每個生字寫兩次。
2.指導寫“牛羊”
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到農家小院,認識了很多動物和水果,也認識了很多生字,大家多學得和開心。
七、練習與作業
1.熟讀兒歌
2.“牛羊小少”每個生字抄寫一行
附板書設計
比 一 比
小 少 牛 羊
第二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課時認識了12個生字,會寫“牛、羊、小、少”4個字。認識1個筆劃“豎勾”和1個偏旁“提土旁”;并能正確、流利地誦讀韻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鞏固認識12個生字。
2.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能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3.正確、流利地誦讀韻文。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學過程:品讀課文,游戲中發現反義詞和數量詞——總結。
2.教學方法:采用游戲學文、說話練習、動作表演和情景識字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數量詞的用法。
2、感受農村的生活氣息。
【教學重、難點】
理解量詞“顆、群、堆”的意思,能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小、多少等都是通過比一比才能知道的,這節課,我們繼續上《比一比》,然后,我們小朋友之間也比一比,看誰上課最認真、最積極、最會動腦筋。(出示課題)
2.復習生字、詞語 齊讀
對號入座(幫詞語找對應的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并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文字與圖畫相對應,詞義自然理解。
3.讀課文 (指名讀、打拍子齊讀)
【設計意圖】 拍手伴奏的方法即可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營造了兒歌的朗讀氛圍,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節奏,符合本課特點。
二、學習數量詞
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剛才我們又朗讀了課文、現在請你看著圖,用自己的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引入出示數量詞)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給生字變換語言環境,鞏固識字。
1.自選讀數量詞
2.相機引導準確使用“顆、群、堆”三個量詞
顆:出示實物(一顆黃豆、一顆紐扣、一顆星星),隨著出示,讓學生說說數量名稱,這些東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較小且接近圓形),我們說一顆什么呢?
群:出示一只鴨子,說說這是什么?再出示許多只鴨子,許多鴨子在一起就可以說是什么?(一群鴨子),還可以說一群什么?(一群羊、一群蜜蜂)(滲透同一種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詞的辨證思想)
堆:看老師演示,一個紅蘿卜堆成一堆紅蘿卜,一本書堆成一堆書,一個西瓜堆成一堆西瓜,一棵白菜堆成一堆白菜,一支鉛筆堆成一堆鉛筆。(學生感知,數量多,緊緊地疊在一起時用堆),還可以說一堆什么?
三、課后練習:我會說
師:我是一多花,我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生:我是一把扇子,我可以讓人們涼快一點。
生:我是一本書,我有很多好聽的故事。
生:我是一件衣服,我讓小女孩變得更漂亮。
【設計意圖】將練習說話和理解句意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在理解句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游戲拓展。
1.師生配合,示范玩法。
2.自主游戲。
3.課外延伸。
課余和小伙伴、父母親做這個游戲,說說平時見到的東西。
【設計意圖】課外擴展活動,既是對學有知識的鞏固,又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游戲中積累詞語,達到主動學,玩中學的目的。
五、布置作業
我們身邊的事物除了可以比大比小,比多比少,還可以比什么?(長短、高矮等)可用師生互比身高提醒
【設計意圖】此練習既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又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板書設計】 比一比
(圖片略)
大--------------------------------- 小
黃牛 貓
蘋果 棗
多---------------------------------少
鴨子 鳥
杏子 桃
人教課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識字二·比一比》教學設計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