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之一
執教:南寧市園湖小學 呂倩
教學目標 :
1、讀懂課文,知道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練習用“要下雨了,(誰)(怎么樣)”說話。
3、指導學生用“看、讀、議、讀”的方法學習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進行句式練習。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下雨前一些動物活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小動物頭飾。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三課時略)
一、質疑引入新課。
1、板書“25 下雨了”
2、質疑課題。比較“要下雨了”和“下雨了”
3、小結。
二、學習1—3節。
1、看課件(畫面為燕子低飛,并與小白兔交談。) (板書:看)
2、課文哪幾節寫的是畫面上的內容?
3、齊讀1—3節。(板書:讀)
要求:提出疑難,圈畫不懂的詞語。
4、引導質疑、討論。(板書:議)
5、利用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小結內容。
要下雨了,小燕子()。(板書:燕子低飛)
6、指導朗讀。(板書:讀)
7、小結學法。
三、學習4—6節。
1、比較句子:(1)要下雨了。
(2)是要下雨了嗎?
指導朗讀句(2)。
2、多媒體CAI課件播放:小魚浮出水面,并與小白兔交談。
3、運用學法指導學生學習4—6節。
(1)老師引讀課文,學生圈畫不懂的詞語。
(2)學生質疑,四人小組討論解決。
(3)匯報學習情況。
(4)句式練習:
要下雨了,小魚()。(板書:小魚游到水面)
(5)指導朗讀。
四、學習第七節。
1、從哪看出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
2、多媒體CAI課件播放:螞蟻忙著搬家,并與小白兔交談。同法自學第七節。
3、檢查自學情況。
4、創設情境,練習說話。
課文沒有寫小白兔是怎樣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螞蟻的。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會怎么說?
5、句式練習:
要下雨了,螞蟻()。(板書:螞蟻往高處搬家)
6、指導讀大螞蟻的話。
五、學習8—9節。
1、多媒體CAI課件播放:小白兔往家跑,雨下起來了。
2、同法自學第8—9節。
3、聯系上文想想”大雨真的下起來了”中的“真的”說明什么?
4、指導讀小白兔的話。
六、說話練習
(多媒體CAI課件播放蝴蝶、烏龜等在下雨前的表現),練習用“要下雨了,(誰)(怎么樣)”說話。
七、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
(小白兔)感到很悶
(小燕子)低飛提出
25 要下雨了
(小魚圖)游到水面
(螞蟻圖)往高處搬家
教學模式說明: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魚、螞蟻的對話,介紹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根據課文中小燕子、小魚、螞蟻講的話次序相似這一特點,本課采用了“導、扶、放”的教學模式。
此課教學,“導”很重要。本課設計了“看、讀、議、讀”的教學方法“導”學課文的第1—3自然段:
(1)看。充分發揮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直觀性強的優勢,播發一段段課文動畫小故事,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讀。教師以導讀、問讀的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
(3)議。鼓勵學生圈畫出不懂的詞句,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學習中解決疑難,之后在班上匯報自學情況。并以“要下雨了,(誰)(怎么樣)”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學生較難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適時進行點撥。
(4)讀。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賽讀、比較讀、分角色讀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品讀、美讀;再以“看、讀、議、讀”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的第4—6自然段,此為“扶”;最后,再讓學生按此方法自學第7—9自然段,由此,學生經歷了一個“看圖,讀文,質疑,自學后釋疑,美讀”的學習過程,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以上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初步的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這是此教學模式的優點。
(該課獲市賽課二等獎)
- 《要下雨了》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精選15篇)
設計 楊明明 師:課題上面有個什么標記?生:梅花。師:什么意思呀?大家說,這是一篇什么課文?生:自學課文。師:說得很對,這是自學課文,要自己學會的。題目“要下雨了”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要快下雨了。生:馬上要下雨了。...
- 要下雨了 教案(精選17篇)
教材分析:1、《要下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知識童話。課文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2、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更多一些有關下雨前的天氣及物候。...
- 《要下雨了》教學案例(精選15篇)
一天,天陰得很沉,我伴著上課的鈴聲走進教室,要把準備好的課題《夏夜多美》板書在黑板上,這時一個雷聲,聽到一個同學說:“要小雨了!”隨著他的聲音落下,大家的目光一齊轉向了窗外。...
- 《要下雨了》說課(精選15篇)
一、教材分析《要下雨了》是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 要下雨了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認識“坡”“割”等12個生字,會寫“嗎”“吧”等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3、初步了解動物活動與天氣的關系,特別是了解下雨前動物的活動。...
- 要下雨了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材分析】《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螞蟻搬家”等自然現象,介紹了下雨前動物的不同表現,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 要 下 雨 了(精選17篇)
本課是以拓展小學生認識自然現象與要下雨了為出發點,憑借遠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學特點,以觀察、閱讀、分析與理解為基礎,實現了小學語文課“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完美統一。...
- 《要下雨了》教學實錄(精選13篇)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據教材知識螺旋上升的這一特性,結合新課程提出的低年級學習要求,能“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
-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
- 變革學習方式 激活語文課堂──《要下雨了》教學設計案例及分析(通用13篇)
【教學背景介紹】《要下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6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圍繞“夏天里會發生那些有趣的事呢?”這一主題來編排。《要下雨了》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
-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合集(精選14篇)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據教材知識螺旋上升的這一特性,結合新課程提出的低年級學習要求,能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 《要下雨了》識字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識字量太大。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我常常在想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主課堂,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才能夠認識教材中的...
- 《要下雨了》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要下雨了》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全文共9個自然段,4幅插圖,主要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的一些小動物的活動特點及發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 “老師撒謊了”──《要下雨了》教學案例及反思(通用17篇)
“老師撒謊了”──《要下雨了》教學案例及反思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賓州鎮第二小學何紅梅【教學案例】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對所學校知識有興趣、感興趣,我們為一名剛接觸所教材...
- 要下雨了的教案(精選7篇)
【學習目標】1、認識“坡、割”等12個生字。會寫“吧、嗎”等6個生字。2、正確、流利、在有史以來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3、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
- 一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