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都市變奏
1、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五千年文明歷史悠久,你想坐著火車去哪游覽?
用《開心火車》為背景音樂,一邊唱著歌曲來表示乘坐著火車游覽,音樂停后請學生與多媒體進行人機互動,點中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多媒體出示圖片,介紹美麗的景色。
2、在對風景進行描述的過程中,用一定的節奏說出來,或動作和聲勢表現.
3、展開想象:除了用人聲、打擊樂、模擬聲以外,還可以用那些來表示?(用畫、圖片、肢體語言綜合展示沿途風光美。)
4、小組合作,用各種聲音來介紹你最喜歡的一個地方。
四、欣賞管弦樂合奏《剪彩波爾卡》
1、學生欣賞,和著音樂做開火車的動作,感受樂曲的速度。
2、說說這首樂曲通過速度的變化,表現怎樣的情緒。
3、老師簡介這首作品。
全曲輕松活潑,流暢歡快,是首富有趣味的短小波爾卡。這是奧地利作曲家愛德華?施特勞斯為一條鐵路通車而創作,又名《火車來了》。樂曲歡快流暢,用速度表現了通車后人們喜悅的心情。
4、再復聽樂曲, 將聽到的不同樂段用不同的動作表現,相同的樂段用相同的動作
表現,用簡單的動作感受到樂曲中不同的樂段及再現.
5、隨著音樂的進行在圖譜中標出學過的力度記號,說說音樂通過力度記號的變化怎樣突出樂曲的特點。(強弱中強 中弱)。
6、分段欣賞,并簡單分析。
全曲由三個主題組成,第一主題以4個小樂句組成,輕快的速度配有小提琴的演奏使樂曲富有生氣。在第一主題反復兩遍后,出現了第二主題。這一主題由五個樂句組成,第五樂句是對第四樂句的補充,前三樂句的節奏完全一樣。仿佛便捷的小火車在急馳前進又仿佛人們坐在火車上的人們愉快的哼唱著波爾卡。在一聲詼諧富有情趣的鼓點聲中,樂曲進入到第三主題。這一主題由八個樂句組成,前四樂句的第一小節完全一樣,后四樂句的第一小節也完全一樣,形成了樂曲的規整性。接著樂曲又在隱隱的汽鳴聲中回到第一主題。在反復兩遍第一主題后進入第二主題,最后樂曲在簡單明快的管弦樂常有的節奏中結束。
五、拓展知識
師:回家后收集資料,下節課請你們來介紹《剪彩波爾卡》的作曲家“愛德華 施特勞斯”和什么是“波爾卡”。
六、結束下課。
聽著音樂,做開火車的動作走出教室。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 欣賞歌曲《北京的橋》,總結連著五湖四海通向未來的橋的作用。
2、 在說說家鄉的橋時,要引出學生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3、 通過豎笛的學習,初步掌握兩聲部豎笛曲的演奏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在豎笛的學習中,注意聲部間的音準、音色的統一,以及聲部間的均衡與協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學生簡單介紹自己收集到的《剪彩波爾卡》的作曲家“愛德華 施特勞斯”和“波爾卡”的知識。
2、 老師總結
(1)、作曲家介紹愛德華 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