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粒米》上海版二年級下學期
第二單元 音 樂 童 話
第三課 唱——《我是一粒米》
教案出處:上海教育資源庫集體備課
【設計思路】
本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主要教學內容是學唱歌曲《我是一粒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歌曲演唱處理及創編不同演唱形式。歌曲《我是一粒米》是一首三段體的敘事性兒童表演歌曲,每段結尾的旋律都根據內容情節的變化而變化,用擬人的手法勸告小朋友要節約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人人都有一副歌喉,每個孩子都喜歡歌唱。唱歌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學習音樂知識,培養音樂感受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本節課最中心的教學環節莫過于學唱歌曲,從進場環節就為學唱歌曲做鋪墊,讓學生直接感受歌曲旋律;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媒體演示、教師范唱讓學生對歌曲有一個完整印象,喚起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激發學唱的興趣;在學唱過程中又不斷引導學生體驗理解歌曲,幫助他們根據每段歌曲情節的不同做出相應的歌唱語氣、情緒的變化。為學生積累、提升歌唱技能,使他們真正學會唱每一首歌。
【教學內容】
1. 復習節奏兒歌《小小雞》
2. 學唱歌曲《我是一粒米》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親切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是一粒米》,并通過歌表演及演唱形式的變化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倡導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風尚。
2.通過復習兒歌《小小雞》,進一步提升學生節奏感和多聲部配合能力,并且通過
兒歌朗讀處理,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
【教學重難點】
1.用自然親切的音色演唱歌曲,在演唱中加入動作表演和變化演唱形式。
2.準確把握各段詞曲搭配的不同,唱好各段歌詞,把握好歌曲結尾。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律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邊聽《我是一粒米》的伴奏音樂邊手拉手一起用跑跳步進入教室,教師可以即興的帶領學生跳一些簡單的律動。
設計說明: 歌曲《我是一粒米》曲調篇幅較長、變化較多,所以我創設多聽的機會讓學生反復感受。聽琴入室環節就把握時機、單刀直入,讓學生聆聽感受。
二、復習節奏兒歌《小小雞》
(一)復讀兒歌《小小雞》
(二)為兒歌中動物叫聲加入強弱變化
(三)教師指導學生用不同朗讀形式朗讀兒歌
設計說明:復習環節除了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外,教師更可以細化要求,把教學做深做透。另外,復習環節更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處加入朗讀形式的變化旨為后面創編各類演唱形式做鋪墊。
三、學唱歌曲《我是一粒米》
(一)學唱導入——古詩吟頌《鋤禾》
設計說明:用和歌曲相同主題的古詩作為導入,使學生及時準確把握本課所倡導的節約風尚。
(二)感受歌曲
1.以歌曲《我是一粒米》旋律作為背景音樂,教師借助多媒體介紹糧食種植過程
2.以布袋木偶的形式引出小米粒與小淘氣兩個角色,教師進行范唱
(三)分段學唱歌曲
1.用聽唱法學唱各段歌曲
2.歌曲處理——根據每段歌曲不同情緒和內容,自然地融入動作、表情和音色變化
設計說明:針對歌曲《我是一粒米》各段詞曲搭配的不同,教師可采用分段學唱法,尤其應指導學生唱準每段歌曲結尾。在邊學邊唱中加入表演和音色處理,幫助學生記憶歌詞和準確把握各段歌曲情緒。
(四)創編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