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音樂上冊全冊課程綱要
例如"感受與鑒賞"即包含有"音樂與相關文化",音樂表現的過程同時也是音樂感受和培養、展示創造力的過程。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的提高,可以豐富音樂的表現,促進音樂創造力的發展。同理,"音樂與相關文化"也只有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體現。
3.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渠道,學校和教師要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音樂教學時間、空間和條件。學生音樂能力的客觀差異,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給予普遍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對音樂特長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指導,并引導和鼓勵他們關心集體的音樂學習。
4.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音樂教學活動應該是過程與結果并重,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
教學形式應靈活多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便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便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在影視、廣播、網絡上學習音樂的指導。
6.因地制宜實施《標準》
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學領域內容標準的彈性尺度。
【課程評價】
小學音樂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所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合作能力為主。
1、每節課的課堂評價活動:教師要多采用表揚和鼓勵性的語言或獎品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
2、每單元的單元評價:應在單元學完后,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3、階段性評價活動:要結合課堂評價、單元評價以及平時的課內外活動的情況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