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級上冊 大中國教案
人音版六年級上冊 大中國教案
欣賞大中國教案
歌曲分析
歌曲《大中國》由高楓作詞作曲是一首以歌頌祖國為主題的通俗歌曲。曲調吸收了我國民歌素材創作而成,富有時代氣息。
《大中國》的音樂由引子+a+b+a′構成復三部曲式。
引子。引子為4/4、2/4拍,開始在f調上,由主和弦 、下屬和弦構成的和聲來呈述:
這一曲調,造成一個明亮、柔和 的意境。然后轉為降e調,以豪邁的氣勢唱出a段音樂主題的音調。
a段,第一部分。這段為單二部曲式,由一個主題樂段與一個變奏構成,結構為a(a+a′)。a 段主題樂段是一個四句體樂段,其音樂采用東北大秧歌的音調為主題發展而成,以齊唱形式呈示出來,表現出祖國大家庭中熱烈、歡快、意氣風發的揚景。a′段的第二樂段是a段的第一變奏。
b段,第二部分。這部分也是單二部曲式,結構為b(b+c)。第一樂段b中的音樂主題音調來自河北民歌,曲調流暢活躍,抒情開朗。第二樂段c是歌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華兒女對祖國的共同心聲,在開始的強拍上就用了一個離調和弦(用3 5 7 3構成),使全曲的情緒達到高潮,第二句開始的強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語氣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結束。在4個小節的間奏之后是第三部分。
a′段,第三部分。這段音樂是a段主題的變化再現,與b段中的第二樂段c 的再現結合,其 結構為a′(a2+c)。第三部分中a的主題再現是a段主題的第二變奏,它將a段主題的時值放寬,情緒熱烈活躍。緊接著,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樂段c的再現。
課題: 大中國
課時: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
2、 通過欣賞《大中國》,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3、通過欣賞秧歌、表演秧歌、使學生更加熱愛民族音樂。
教學重點:
1、 通過感受歌曲熱烈、歡快的氣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來表現秧歌的特點。
3、了解有關民族打擊樂器的知識。
教學難點:
1、感受八分附點音符節奏的韻律特點,體會它在秧歌中的表現作用。
2、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 錄音(mtv)等不同版本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二.導入
1、教師播放《大中國》
2、簡介高楓
作者簡介
高楓原名曾焰赤,他在武漢上小學期間就開始登臺表演,但音樂那時只是他的興趣愛好,并不是他的專業。高中畢業,他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專業。在工藝美院學習時,高楓開始涉足文藝界,為電視劇《趙四小姐與張學良》、《龍年警官》等配唱了主題曲,并開始練習作曲。
畢業后,高楓開始在北京闖蕩,他放棄了學習多年的美術專業,開始從事音樂創作和演唱工作,平日依靠演唱維持生計。在內地第一個兄弟組合“楚奇楚童”的專輯里,高楓的作品占了近一半。與此同時,轟動一時的電視連續劇《戲說乾隆》、《皇城根》里也留下了高楓的聲音。
隨后,高楓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歌曲的創作中,一首首精美的作品問世了,唱紅了一位又一位歌壇新秀。其中包括黃格選的《春水流》、紅霞的《讓往事飛》、思濃思雨的《雙雙飛》、老狼的《美人》等,并以一曲《大中國》為歌迷所熟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隨筆
一、師生問好